引子: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初春,太行山北麓的风依旧凛冽如刀。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城外的旷野上,残雪未消,却已被鲜血和硝烟浸染成一片暗红。后汉皇帝柴荣亲率的大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北汉皇帝刘崇的三万精锐与契丹猛将杨衮(虚构人物)的一万铁骑,如同两柄淬毒的弯刀,将柴荣的中军死死钳制!契丹铁骑的冲锋如同黑色狂潮,一次次冲击着摇摇欲坠的防线!后汉军阵脚大乱,左右翼已有溃散之势!柴荣身披金甲,立于帅旗之下,面色铁青,手中长剑染血,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却也掩不住一丝深沉的绝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南方地平线上!烟尘滚滚!蹄声如雷!一面猩红的“赵”字大旗,如同撕裂阴云的闪电,骤然刺破战场!
“援军!是援军!” 濒临崩溃的后汉士兵发出劫后余生的嘶吼!
只见一支玄甲骑兵,如同钢铁洪流,以决死之势,狠狠撞入契丹铁骑的侧翼!为首一将,身披玄甲,猩红披风怒卷如血!手中浑铁棍舞动如风!正是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
“陛下勿忧!赵匡胤来也!” 一声炸雷般的怒吼,响彻战场!
赵匡胤率三千归德铁骑,星夜兼程,终于在最危急的时刻赶到高平!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选择了契丹军最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决死冲锋!
“破军!随我杀!” 赵匡胤一马当先!浑铁棍横扫千军!当先一名契丹千夫长连人带马被砸飞出去!
“杀!”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将领如同猛虎下山,紧随其后!三千铁骑如同一柄烧红的尖刀,狠狠刺入契丹军阵!瞬间将契丹铁骑的冲锋势头拦腰斩断!
契丹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杨衮惊怒交加,急令调兵围堵!
但赵匡胤的目标根本不是歼灭契丹军!他的目光死死锁定被重重围困的柴荣帅旗!
“凿穿敌阵!直取陛下!” 赵匡胤怒吼!归德铁骑在他的带领下,放弃缠斗,不顾伤亡,如同一支离弦的箭矢,向着柴荣的方向猛冲!硬生生在契丹和北汉联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保护陛下!” 赵匡胤冲到柴荣身边,浑铁棍舞得密不透风,将射来的箭矢和扑上的敌兵纷纷砸飞!他浑身浴血,如同战神降世!
“匡胤!” 柴荣看着如同神兵天降的赵匡胤,眼中爆发出绝处逢生的光芒!他一把抓住赵匡胤的手臂,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朕之卫霍!朕之卫霍啊!”
“陛下!随末将突围!” 赵匡胤护住柴荣,率归德铁骑为锋矢,向着包围圈外奋力冲杀!
归德铁骑的悍勇冲锋,极大地鼓舞了濒临崩溃的后汉军!柴荣身边的禁军也爆发出最后的血勇!里应外合之下,终于冲破了敌军的重围!
赵匡胤的及时出现,不仅救了柴荣的性命,更一举扭转了高平战局!后汉军士气大振,在柴荣和赵匡胤的指挥下,发起反攻!北汉契丹联军大败溃逃!高平之战,以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转告终!
战后,战场一片狼藉。柴荣站在尸山血海之中,看着身旁同样浑身浴血、却依旧挺立如松的赵匡胤,眼神复杂无比。感激、欣慰、倚重……但深处,一丝难以察觉的忌惮,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悄然涌动。尤其是当疲惫的将士们望着赵匡胤,自发地、山呼海啸般喊出“万岁!万岁!”之时(实为对皇帝柴荣的欢呼,但部分声音指向了救驾的赵匡胤),柴荣的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高平大捷的凯歌响彻云霄。柴荣班师回朝,迁都开封府(原汴梁),大赏功臣。
封赏大典,金銮殿上,气氛庄严肃穆。
“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赵匡胤!” 内侍高声宣诏。
赵匡胤出列,单膝跪地。
“卿忠勇无双,高平救驾,力挽狂澜,功在社稷!特加封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之一),领归德节度使如故,实封一千五百户!赐金千两,帛万匹,丹书铁券!钦此!”
“臣!谢陛下隆恩!” 赵匡胤声音洪亮,叩首领旨。殿内群臣目光复杂,羡慕、敬畏、嫉妒……交织在一起。殿前都点检!这是仅次于枢密使的禁军最高实权职位!柴荣以此重赏,足见对其倚重之深!
然而,当赵匡胤抬起头,迎上柴荣的目光时,他敏锐地捕捉到,那赞许的笑容背后,一丝深沉的审视与难以言喻的复杂。那山呼海啸的“万岁”之声,如同回音,在金銮殿上无声地回荡。
封赏结束,柴荣特意留下赵匡胤。
“匡胤,” 柴荣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疲惫,“高平一战,若无你,朕几陷绝境!此恩此功,朕铭记于心!”
“陛下言重了!此乃臣分内之事!” 赵匡胤恭敬回答。
柴荣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深邃:“殿前都点检,位高权重,执掌禁军精锐。朕将此重任托付于你,望你……好自为之,莫负朕望。” 最后四个字,语气微重。
“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赵匡胤心头一凛,再次跪倒。他听出了柴荣话语中的敲打之意——位高权重,更要谨慎自持!
退出皇宫,赵匡胤并未感到多少喜悦。殿前都点检的显赫职位,如同一副无形的枷锁,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他想起赵普曾经的警告:“功高震主,古来大忌!” 柴荣那深不可测的眼神,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开封城内,暗流涌动。
“哼!赵匡胤!一步登天!殿前都点检?他也配?”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通(与赵匡胤分掌禁军)府邸内,传来不满的冷哼。韩通资历深厚,对赵匡胤的火箭式蹿升极为嫉妒。
“高平一战,全赖他赵匡胤之功?若无陛下坐镇,将士用命,他焉能成事?如今倒好,风头全让他一人占了!” 一些与韩通交好的将领也愤愤不平。
“听说……高平城下,有士兵对着他喊‘万岁’?此乃大不敬!” 更有人阴恻恻地煽风点火。
流言蜚语,如同毒雾,在开封城的权贵圈中悄然弥漫。赵匡胤功高震主,已成众矢之的。
赵匡胤回到府邸(柴荣赐予的宅院),赵普早已等候多时。
“太尉(赵匡胤加检校太尉,尊称)!” 赵普面色凝重,“今日封赏,看似荣宠至极,实则……祸福难料啊!”
“则平何出此言?” 赵匡胤屏退左右。
“殿前都点检,位极人臣,手握重兵!此乃烈火烹油之势!” 赵普低声道,“陛下今日之言,‘好自为之,莫负朕望’,已是明示!高平城下那‘万岁’之声,更是致命之患!韩通等人,嫉恨如狂,必在陛下面前构陷!太尉!功高震主,已成定局!若不早谋,恐蹈王峻覆辙!”
赵匡胤沉默良久,望着窗外开封繁华的街市,心中一片冰凉。他出生入死,救驾有功,换来的却是猜忌与危机。
“则平……我该如何?” 他声音低沉。
“韬光养晦!外示恭顺!内结军心!” 赵普眼中精光闪烁,“然……此乃权宜之计!太尉当早思……根本之策!”
显德元年冬,十二月。
柴荣为彰显军威,安抚功臣,下诏命赵匡胤率本部归德精锐(三千铁骑)及部分殿前司禁军,北上巡边,代天子犒赏戍边将士。名为巡边,实为将赵匡胤及其嫡系暂时调离京城权力中心。
赵匡胤心知肚明,却欣然领命。他正好借此机会,远离是非之地,整饬兵马,观察形势。
巡边任务顺利完成。归途中,行至开封府东北四十里的黄河古渡——陈桥驿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大军阻隔于此。风雪漫天,道路难行,只得就地扎营休整。
入夜,风雪更甚。营帐在狂风中摇曳,篝火在雪沫中明灭不定。
士兵们围火取暖,分发着巡边犒赏的酒肉。气氛本该是任务完成的轻松,却因开封城内的流言蜚语和赵匡胤的微妙处境,而弥漫着一股压抑与躁动。
“他娘的!这鬼天气!什么时候才能回开封?” 一个老兵灌了口酒。
“急什么?回去也是看那些老爷们的脸色!” 一个年轻士兵愤愤不平,“咱们跟着点检大人(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可开封城里那些人,背地里怎么说咱们?说咱们功高震主!说点检大人要造反!”
“放屁!” 石守信怒骂,“点检大人对陛下忠心耿耿!高平救驾,那是豁出命去的!他们凭什么污蔑!”
“就是!韩通那帮人,自己没本事,就会嚼舌根!” 高怀德附和,“我看他们是嫉妒!怕点检大人抢了他们的位置!”
“兄弟们!” 王审琦压低声音,眼神闪烁,“我听说……开封城里传出消息,说陛下听信谗言,等咱们回去,就要削了点检大人的兵权!还要……还要处置咱们这些归德军的老人!”
“什么?!” 士兵们瞬间炸锅!
“处置我们?凭什么?!”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咱们拼死拼活,到头来就这下场?!”
“点检大人待咱们恩重如山!咱们不能看着他被奸臣所害!”
愤怒、恐惧、不平、以及对赵匡胤的忠诚,在流言的煽动下,迅速发酵!营中的气氛,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中军大帐内。
赵匡胤与赵普对坐饮酒。帐外士兵隐隐的喧哗声传入耳中。
“则平……火候差不多了吧?” 赵匡胤放下酒杯,眼中再无迷茫,只有一片深沉的平静。
赵普微微一笑:“太尉明鉴。将士归心,如沸汤鼎镬。只差……最后一把火了。”
“那就……点火吧。” 赵匡胤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赵普起身,掀开帐帘,对守在帐外的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使了个眼色。
石守信等人会意,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迅速消失在风雪弥漫的营地中。
很快,流言如同野火般在军营中疯狂蔓延!
“最新消息!韩通那帮人联名上奏!诬告点检大人拥兵自重,图谋不轨!陛下震怒!已下密旨!待大军回京,即刻擒拿点检大人!我等皆以同党论处!”
“什么?!擒拿点检?!”
“还要杀我们?!”
“昏君!奸臣!咱们跟他们拼了!”
“对!拼了!只有点检大人当了皇帝!咱们才有活路!”
“点检做天子!这是天意!”
“请点检大人登基!”
“请点检大人登基!”
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火焰!呼喊声起初还带着试探,很快便汇聚成震耳欲聋的声浪!如同决堤的洪水,冲破了风雪的阻隔!响彻整个陈桥驿!
无数士兵涌向中军大帐!他们手持火把,在风雪中汇聚成一片愤怒与期盼的海洋!火光映照着一张张激动、狂热、甚至带着一丝疯狂的脸庞!
“请点检大人登基!”
“请点检大人登基!”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如同惊涛拍岸!震得大地都在颤抖!陈桥驿的兵变风云,在庆功的酒香与冲天的怒火中,轰然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