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文学
最新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林薇的康复进程超出了所有医生的预期。三个月后,她已经能够正常行走,虽然体力仍不如前,但已经可以开始部分时间的工作和研究。

她选择加入父亲和周教授合作的量子计算项目组,但要求从一个普通研究员的身份做起。

“我不想因为我是苏沐川的女儿就得到特殊待遇。”她对项目负责人说。

现实中的实验室与虚拟世界中的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多的尖端设备,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支持,进展也缓慢得多。但林薇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每一个小突破都是真实的,每一行代码都是她亲手编写的。

赵明轩仍然经常来看她,但两人的关系微妙而复杂。虚拟世界中的亲密无间被现实中的谨慎所取代,他们像是重新认识的陌生人,却又共享着无法言说的秘密。

一个周五的傍晚,赵明轩带她去了大学时代他们常去的那家小咖啡馆。店面依旧,老板却已经换人,咖啡的味道也大不相同。

“还记得我们在这里通宵讨论黎曼假设的日子吗?”赵明轩搅拌着咖啡,眼神悠远。

林薇微微一愣。那段记忆模糊而遥远,像是被水浸过的墨画,只有零星的片段。

“我记得…你总是坚持用几何方法,而我偏好数论。”她不确定地说。

赵明轩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很快恢复正常:“是啊,我们总是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林薇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异常。为什么她对这段所谓的“共同回忆”如此模糊?虚拟世界中的记忆清晰鲜活,而真实大学时代的许多经历却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当晚回家后,她翻出大学时代的相册和日记,试图填补那些记忆空白。令人不安的是,她发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记录与赵明轩的描述有出入——根据日记,大四那年赵明轩应该在欧洲交流学习,但他们却“共同”拥有那段时期在咖啡馆讨论的记忆。

第二天,她委婉地向父亲问起大学时代的事。

“那段时间你很少回家,总是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苏沐川回忆道,“明轩那孩子经常陪你,虽然你们专业不同,但他总是能找到理由来找你。”

“他是不是大四去欧洲交流过?”

苏沐川想了想:“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怎么了?”

林薇摇摇头,心中的疑虑却越来越深。

一周后,项目组迎来了重大突破——林薇提出的新算法成功将量子计算效率提高了15%。团队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庆功会。

派对上,林薇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陈启明教授。他正与周教授站在角落低声交谈,两人的表情严肃。

当她走近时,他们立即停止交谈,换上笑脸。

“我们的明星来了!”周教授举杯致敬,“了不起的成果,林薇!”

陈启明也点头称赞:“听说这个算法的基础来自你在…嗯,康复期间的思考?”

林薇敏锐地捕捉到他那几乎不察的停顿:“您是指我在虚拟世界中的工作?”

气氛瞬间有些尴尬。周教授轻咳一声:“老陈的意思是,大脑在特殊状态下有时能产生非凡的灵感。”

林薇直视两位教授:“那些灵感真的全部来自我吗?还是系统输入了某些信息?”

陈启明和周教授交换了一个眼神。

“为什么这么问?”周教授谨慎地说。

“因为我最近重新推导那些算法时,发现其中有些步骤用了尚未公开发表的技术。”林薇平静地说,“而我昏迷的两年间,这些技术才刚刚被开发出来。”

一阵沉默后,陈启明叹了口气:“我们确实在系统中输入了一些前沿研究资料作为刺激。但所有的创造性工作都是你自己的大脑完成的,这毫无疑问。”

庆功会后,林薇心中的疑虑未消反增。她开始悄悄调查“意识激活系统”的更多细节,却发现相关数据大多被加密或销毁。

更奇怪的是,她试图联系虚拟世界中几个配角的现实原型时,发现有些人根本不存在——没有李美云那个竞争对手的妹妹,没有斯坦福的那个研究员,甚至赵宏远这个商界大佬也与现实中的那位有着微妙差别。

“这是正常现象。”当她向心理医生提出这些疑问时,医生这样解释,“大脑在昏迷状态下会混合现实与虚构,创造出复合型人物。这正好证明治疗是成功的——你的大脑活跃到了能够自由创造的程度。”

但林薇无法完全被说服。她总感觉有一张无形的网,将某些真相刻意隐藏。

一天晚上,她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盒子。里面是她车祸前的物品——手机、笔记本、一枚U盘。

U盘里存着她车祸前正在研究的内容。令她震惊的是,里面有一个文件夹标注着“量子意识映射可行性研究”,日期正是车祸前一周。

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研究过这个领域!

文件夹中的内容更加令人吃惊——初步的理论框架,与后来周教授他们使用的系统惊人地相似!还有几封邮件显示,她车祸前曾与陈启明教授联系过,讨论过量子映射的可能性。

为什么所有人都不告诉她这件事?

第二天,她直接去找了陈启明。

面对证据,陈启明终于松口:“是的,车祸前你确实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们通过几次邮件。你出事後,我们基于你的初步构想开发了完整系统。”

“为什么瞒着我?”

“担心你承受不了太多信息。”陈启明眼神闪烁,“你刚醒来时很脆弱,我们决定循序渐进地告诉你真相。”

离开陈启明的办公室,林薇感到更加困惑。她直觉感到老人们还在隐瞒什么。

当晚,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不是虚拟世界的记忆,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片段,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她站在一个纯白空间里,面前是一面巨大的镜子,但镜中映出的不是她,而是无数个不同的“林薇”——有年幼的她,有大学的她,有虚拟世界中的“苏清雅”,还有她从未见过的成熟版本…

其中一个镜像突然转身,直视着她,嘴唇翕动仿佛在传递什么信息。林薇惊醒,心跳如鼓,却完全记不得那个镜像说了什么。

第二天,她开始经历奇怪的“既视感”——在做实验时,她会突然“记得”接下来要发生的场景;与人交谈时,她会提前“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最奇怪的是,她发现自己偶尔能心算出极其复杂的方程,仿佛答案自动出现在脑海中。

“这是神经系统重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周教授这样解释,“大脑在重新连接,可能会产生一些非凡的能力,但通常是暂时的。”

林薇表面接受了解释,暗中却开始记录这些异常现象。她发现这些“超常能力”出现时,总伴随着轻微的头痛和耳鸣,仿佛大脑在超负荷运转。

一个月后,项目组接到一个意外邀请——国际量子计算协会希望林薇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内容正是她最近的研究突破。

这原本是值得骄傲的时刻,但林薇在准备演讲时发现了令人不安的事情——她的某些算法与一个匿名研究者最近在线发表的预印本惊人相似,而那个预印本的上传时间,早于她“想出”这个算法的时间。

难道她无意中“抄袭”了他人的工作?

她深入调查那个匿名账号,发现它只上传过这一篇论文,没有任何其他信息。更奇怪的是,论文中的某些思考方式与她自己的习惯完全一致。

仿佛那就是她自己的账号。

林薇感到一阵寒意。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苏醒”是否完全真实?有没有可能,她仍然处于某种虚拟环境中?或者更糟——她的意识被以某种方式篡改或操纵过?

当晚,她独自来到医院,请求调取自己的完整医疗记录。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看到了那些被封存的档案——不仅仅是昏迷期间的,还包括车祸前后的所有记录。

在一堆繁琐的医疗术语中,一份神经评估报告引起了她的注意。报告指出,车祸导致她海马体受损,可能造成“特定记忆区块的不可逆损伤或混淆”。

报告最后有一句手写备注:“建议不告知患者全部细节,以免造成二次创伤。”

林薇坐在档案室里,浑身发冷。她终于明白那些记忆空白和矛盾从何而来——她不仅失去了部分记忆,可能还被植入或混淆了某些记忆。

所有的顺利康复,所有的奇迹般苏醒,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她想起虚拟世界中的经历——那时她也曾觉得一切“太过顺利”,结果发现整个世界观都是虚构的。

而现在,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她又产生了同样的感觉。

难道历史正在重演?

林薇走出医院,夜空中的星星冷漠地闪烁着。她抬头仰望,忽然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挣脱了那个虚拟牢笼。

或许,最可怕的不是发现整个世界是假的,而是无法确定什么是真实。

她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无论真相多么令人不安,她都要揭开它。

这一次,不再为任务,不再为重生,只为了一个最简单也最艰难的目标——.知道真相。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