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文学
最新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生活,如同一台精密而冷酷的机器,以钢铁般的节奏运转起来。每一天,都被无穷无尽的训练、学习、内务填满,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天不亮便是急促的哨声和教官的咆哮,深夜才有片刻喘息之机。对于绝大多数新生而言,这不仅是体能和技能的磨练,更是意志和精神的淬炼(或者说折磨)。

周卫国却如同游鱼入水,迅速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节奏。甚至,他还有点……乐在其中?

“啧啧,这训练量,比起后世特种部队的魔鬼周,简直算是养生局啊——如果忽略这身破伤风几率飙升的简陋装备和顿顿管饱却味道感人的伙食的话。” 他一边在心里默默吐槽,一边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各项训练指令。他那标准到堪称范本的动作,以及带着伤却依旧生龙活虎的状态,很快就在同期学员中显得鹤立鸡群。

队列、体能、格斗、拼刺……这些基础科目对拥有现代特种兵灵魂和肌肉记忆的周卫国来说,几乎毫无难度。他甚至能一边做着俯卧撑,一边在脑子里推演连排级战术配合,或者琢磨着怎么把后世CQB(室内近距离战斗)的技巧简化改良,适配这个时代的武器和条件。

教育班长们从一开始的惊讶,逐渐变成了习惯,甚至私下里会拿他作为榜样(或者“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其他学员:“看看人家周卫国!身上带伤都比你们这群软脚虾强!你们也好意思叫军人?”

学员们的心情则比较复杂。佩服有之,嫉妒有之,更多的人则是将他视为一个需要仰望和追赶的目标。孙鑫璞就经常凑过来请教动作要领,周卫国也毫不藏私,耐心指点,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刘远看着弟弟如此出色,自然是与有荣焉,训练也更加卖力,不肯给周卫国丢脸。

然而,真正让周卫国开始“声名鹊起”的,是文化课和战术理论课。

这一日的《步兵操典》及战术理论课上,主讲的是一位姓张的教官,据说曾在德国留学,军事理论功底扎实,但为人有些古板,授课照本宣科。

张教官正在台上讲解着德式步兵班的进攻队形和火力配置,强调的是正面推进和火力压制。台下学员们大多听得昏昏欲睡,或者埋头猛记笔记。

周卫国听得却直皱眉头。这套战术思想在一战时期还算先进,但放到即将到来的二战,尤其是面对强调迂回、渗透、夜战和单兵素质的日军,就显得有些僵化和落后了。“这不是排队枪毙战术的变种吗?遇上鬼子精准的掷弹筒和歪把子,还有神出鬼没的拼刺冲锋,得吃大亏啊!”

他回想起历史上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往往依仗兵力优势正面硬撼,却屡屡在日军灵活的战术下损失惨重的战例,一股冲动涌上心头。

当张教官讲完一段落,惯例性地问“还有谁有疑问”时,周卫国“唰”地举起了手。

整个教室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张教官也有些意外,推了推眼镜:“周卫国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周卫国站起身,敬了个礼,语气恭敬但内容却石破天惊:“报告教官!学生对刚才所讲的德式班进攻战术有些不同的想法。”

“哦?”张教官挑了挑眉,似乎有些不悦,但还是保持着风度,“说说看。”他倒要看看这个最近风头很盛的新兵蛋子能说出什么花来。

“教官,德式战术强调正面火力和整齐队形,这在欧洲平原战场或许有效。但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水网、丘陵,且未来我们的主要敌人日军,其单兵作战能力强,尤其擅长迂回、渗透、夜战和近身拼刺。若一味强调正面推进,我军火力不如日军,队形容易暴露,极易被日军以小股兵力侧击、分割包围。”

周卫国侃侃而谈,声音清晰,逻辑严密。他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结合中国战场的实际和日军的战术特点进行分析。

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学员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他。敢当面质疑教官,还是德国留学回来的教官?这家伙胆子也太肥了!

张教官的脸色沉了下来:“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周卫国毫不畏惧,继续道:“学生认为,我们应更加注重小部队的灵活性和独立作战能力。比如,在班排一级,可以加强侦察、侧翼掩护和迂回战术的训练。强调利用地形地物,减少暴露。甚至可以尝试组建一些精锐的小分队,专门执行侦察、偷袭、破袭等任务,以奇制胜,积小胜为大胜。”

他下意识地引入了些许特种作战和游击战的理念,虽然说得比较模糊,但核心思想已经让在场的学员们感到新奇甚至震撼。

“胡说八道!”张教官终于忍不住呵斥道,“军队作战,讲究的是纪律和正面对决!你所说的,不过是奇技淫巧,是土匪流寇的打法!岂能登大雅之堂?照你这么说,仗都不用打了,全都去搞偷袭算了?”

周卫国心里叹了口气,知道观念的改变非一日之功。他再次敬礼,不卑不亢地道:“学生并非否定正面作战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应因地制宜,因敌制宜。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更应讲究策略和战术的灵活性。一切战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强词夺理!”张教官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你一个新生,懂什么打仗?纸上谈兵!坐下!好好听讲!再扰乱课堂,罚你操场跑二十圈!”

周卫国无奈,只得坐下。“得,对牛弹琴了。看来想改变这些老古板的观念,任重道远啊。” 他倒也不气馁,毕竟早就料到会这样。

然而,他这番话虽然被教官斥责,却在学员们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课后,许多学员围住他,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卫国,你说得好像有道理啊!鬼子确实喜欢玩阴的!” “那小分队战术具体该怎么搞?” “对啊对啊,再说说呗!”

周卫国看着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心中一动。上层路线走不通,那就走群众路线! 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在宿舍、在操场边,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感兴趣的同学们讲解一些基础的战术理念、地形利用、简易侦察技巧、甚至是一些战场急救知识。

他讲得生动有趣,结合一些假设的战例(其实很多是未来真实发生的战例被他改编),往往能一针见血,让人茅塞顿开。很快,他身边就聚集起一批“粉丝”,孙鑫璞、刘远自然是核心,还有其他几个悟性高、肯动脑的学员。

这一切,自然也落在了其他教官和一些更高层军官的眼中。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周卫国哗众取宠;但也有人,开始默默关注这个思想独特、军事素养远超同侪的年轻人。

这一日,军校组织了一次连级规模的野外对抗演习。新生们被分为红蓝两军,在南京郊外的一处丘陵地带进行攻防演练。周卫国被分在红军,担任一个步兵班的班长,刘远和孙鑫璞都在他的班里。

蓝军据守一处高地,地形有利,还构筑了简易工事。按照常规战术,红军应该集结兵力,从正面发起强攻。

红军的连长也确实是这样部署的。

周卫国看着那处高地,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眉头紧锁。“正面强攻?这分明是送人头啊!蓝军只要架起两挺机枪,咱们就得报销大半。”

他找到连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连长,正面地形开阔,强攻损失太大。我观察过,高地侧翼有一片灌木丛和乱石坡,虽然难走,但可以迂回。我请求带我们班,从侧翼摸上去,吸引敌人火力,或者寻找机会端掉他们的指挥点!为主力正面进攻创造机会!”

连长是个典型的旧式军官,对周卫国这个“刺头”早有耳闻,闻言把眼一瞪:“胡闹!演习就是实战!要服从命令!你们一个班从侧翼走,迷路了怎么办?被发现了怎么办?贻误了总攻时机,谁负责?老老实实待着,准备冲锋!”

周卫国急了:“连长!……”

“闭嘴!执行命令!”连长毫不客气地打断他。

“妈的,官僚主义害死人啊!” 周卫国心里暗骂,但军令如山,他只能退回自己的班。

总攻开始。红军士兵们呐喊着向高地发起冲锋。果然,蓝军的“机枪”(训练用的空包弹和发烟装置)哒哒哒地响了起来,红军进攻队伍顿时被压制在开阔地上,“伤亡”惨重。连长自己也很快“阵亡”了。

眼看红军就要因为指挥失灵和巨大伤亡而失败。

就在此时,周卫国动了。他对着刘远和孙鑫璞等人低吼一声:“一班,跟我来!不能再等了!”

他并没有按照连长之前的命令继续无脑冲锋,也没有去走那条看似安全的侧翼小路(他知道时间来不及了),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他带着全班,利用地形掩护,极其隐蔽而快速地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几乎是贴着蓝军的防线死角,绕到了蓝军阵地的侧后方!

整个过程静默、迅速、高效,完美展现了他高超的战术指挥和小队机动能力。“嘿嘿,让你们见识见识现代特种渗透的雏形!” 他心中不无得意。

当周卫国一班人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蓝军指挥所和机枪阵地侧后时,蓝军完全懵了!

“打!”周卫国一声令下,手中的步枪(训练用的,装有发烟装置)率先开火。

刘远、孙鑫璞等人也毫不犹豫地猛烈“射击”。

蓝军指挥官、机枪手、通讯员等人身上纷纷冒起代表阵亡的白烟,一脸愕然和难以置信。

指挥系统和核心火力点被瞬间端掉,蓝军阵地顿时陷入混乱。正面剩余的红军士兵趁机一拥而上,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高地。

演习裁判官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最终判定:红军惨胜。

消息传回校本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次原本注定失败的演习,竟然因为一个新兵班长的大胆违令和神来之笔而逆转?

周卫国被叫到了教务处。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倒大霉了,违抗军令,这在哪支军队里都是大忌。

教务处里,几位高级教官和校领导面色严肃地看着他。

“周卫国,你可知罪?”为首的主任厉声问道。

周卫国立正站好,朗声道:“报告长官!学生知罪!学生违抗了连长的进攻命令,甘受军法处置!”

“那你为何还要擅自行动?”

“因为当时连长已‘阵亡’,指挥中断。学生认为,继续执行一个已经无法实现的进攻命令,只会导致全军覆没。为了争取胜利,学生不得不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临机决断!学生的行为违反了命令,但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战场上的最终目的——战胜敌人,应高于刻板的命令!如果因此受罚,学生无怨无悔,但请长官们考虑,我们的战术思想是否应该更加灵活,以适应复杂的实战环境!”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不推诿责任,却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教务处的军官们面面相觑。他们仔细研究了演习过程,不得不承认,周卫国的行动虽然违令,但效果极佳,而且其对战机的把握和战术执行力,远超普通学员,甚至超过很多基层军官。

最终,校方经过讨论,做出了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决定:周卫国违抗命令,记过一次,罚打扫厕所一周;但同时,其战术运用被作为典型战例,列入教案进行研究,并允许其在学员范围内,有限度地组织探讨“小部队灵活战术”的课题。

这个决定,可谓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既维护了军纪的严肃性,又鼓励了战术创新。

消息传出,学员们对周卫国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牛逼啊卫国!违令还能受表扬!” 孙鑫璞用力拍着他的肩膀。

周卫国一边揉着肩膀(旧伤差点被这憨货拍裂),一边苦笑:“扫厕所一周啊大哥!这表扬代价有点大……” 不过,他心里是高兴的。他知道,自己埋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从此,周卫国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彻底成了风云人物。不仅是训练标兵,更是“理论家”和“实战派”的新星。越来越多的学员,甚至一些年轻开明的教官,都愿意和他交流探讨战术。

而周卫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着这个时代的军事知识,完善着自己的理念,同时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地播撒着未来的军事思想火花。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尚未到来。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那场即将席卷全国的血火风暴,积蓄着一份微弱但可能改变局面的力量。

他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军校的高墙,投向了北方那片日益浓重的战争阴云。

在那里,有他宿命中的敌人,也有他誓死要守护的人和土地。

军校的生涯,是他磨砺爪牙的阶段。而雪豹的獠牙,终将啸傲苍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