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信”公益性文化基金会的调查,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展开。陈远没有贸然接触基金会核心人员,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
他首先让手下队员从公开渠道收集基金会所有的活动信息、年报、资助项目清单。同时,通过经侦的数据系统,查询与基金会有大额资金往来的公司和个人信息。
另一方面,陈远将重点放在了那些疑点重重的艺术品和古籍交易上。他亲自拜访了市里几位知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和古籍版本学家,以请教学习为名,侧面了解相关艺术品的市场行情和交易惯例。
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字画店,陈远偶遇了店主的女儿沈芸。沈芸刚从国外读完艺术管理硕士回来,对艺术品市场颇有见解。陈远凭借系统赋予的学习能力,很快与沈芸聊得深入,并“无意中”提到了“达信”基金会曾购买过的几幅画作名称。
“这几幅画?”沈芸微微蹙眉,“市场价值虽然不低,但似乎达不到基金会公布的那个交易价格。而且,其中一位画家是我导师的朋友,我记得他那幅画几年前在一次小拍卖会上流标了,没想到后来被基金会收藏了。”
这条信息引起了陈远的高度重视!价格虚高、作品来源存疑,这都是洗钱交易的典型特征。
为了进一步验证,陈远需要接触基金会实际经手这些交易的关键人物。根据调查,基金会的日常运作和采购主要由秘书长王斌负责。王斌五十岁左右,看起来精明干练,是基金会理事长刘前副主席的老部下。
一次由宣传部组织的文化工作座谈会上,陈远“偶遇”了王斌。会议间隙,陈远主动上前与王斌握手寒暄,称赞基金会为达市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两手相握的瞬间,系统提示响起:
【接触关键人物:王斌。感知到紧张、焦虑情绪。与境外账户“黑水”存在非正常资金往来。】
与此同时,陈远脑海闪过几个碎片画面:
—— 王斌在电脑上查看境外银行账户信息,额头冒汗;
—— 深夜,王斌在车内与人通话,语气惶恐:“……那边催得很紧,账目快瞒不住了……”;
—— 一幅包装严实的画作被送入一个私人仓库,而非基金会宣称的展览场馆。
陈远心中了然,王斌果然有问题,而且可能不仅是为基金会洗钱,还涉及个人问题。
座谈会后,陈远加大了对王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秘密调查。发现王斌的儿子在国外留学,消费水平远超其家庭收入所能支撑。此外,王斌本人近半年有多次前往澳门的记录。
“赌债?”陈远脑中浮现出这个可能性。一个因赌博而陷入财务困境的基金会秘书长,无疑是容易被腐蚀利用的突破口。
陈远决定,暂时不动王斌,而是将他作为一个鱼饵,放长线钓大鱼。他指示技侦部门,对王斌的通讯进行严密监控,重点排查那个与他深夜通话的“那边”是谁。
很快,一个来自境外、经过多次转接的加密号码被锁定。虽然暂时无法查明对方身份,但可以确定,这个号码的使用者,正在向王斌施加巨大的压力。
风暴的中心,似乎正从落网的“金爷”金世明,转向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基金会秘书长,以及他背后那个神秘的境外压力源。陈远感觉到,一张新的网,正在缓缓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