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察觉孙坚有意脱离自立,甚至可能私藏传国玉玺,当即决定先发制人。
“主公且慢!”
阎象急忙劝阻:
“孙坚虽存异心,但其粮草军需皆由我方供给,生死尽在掌控。”
“当务之急乃兖州曹操,唯有令孙坚牵制荆州刘表,方能避免腹背受敌。”
“待我军攻下兖州,再以胜师之威断其粮道,剿灭孙坚易如反掌!”
“妙计!”
袁术大笑:“速传令孙坚,他所求条件,我全数应允!”
……
荆州。
襄阳。
“蹊跷!”
“曹操突传密信,命我备战截断袁术后路,此举何意?”
刘表阅毕书信,满面困惑。
各方势力暂且相安,曹操初定兖州,又收编百万黄巾军,理当休整壮大。
为何突然要求他出兵断袁术退路?
莫非曹操因势大涨而生骄心,意图吞并袁术?
刘表苦思无果,遂召集众谋士——蒯良、蔡瑁、蒯越、庞季、刘先等人共议。
他将曹操书信内容悉数告知,问道:
“曹操此举究竟何意?难道真要攻打袁术?不合常理!”
**疑云重重**
袁术近来行迹诡秘,频繁调动兵马,莫非是曹操已察觉其意图,早早设下防备?
谋士们反复推敲,整合各方情报,终得结论——袁术欲对曹操用兵,而曹操先一步获知消息,故发此信,意在借刘表之力牵制袁术。
**“袁术要打曹操?”**
听闻此议,刘表眼中精光一闪。
南阳乃天下膏腴之地,更是荆州门户,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可惜昔日袁术捷足先登,盘踞于此,令刘表如鲠在喉。
如今袁术挥师北上,南阳守备空虚,岂非天赐良机?
**“速去回信!”**
刘表当机立断:“告知曹操,荆州必倾力相助,断袁术后路!”
—
**杨牧预言应验!曹操出兵!**
初平三年四月,烽烟骤起。
北方公孙瓒联合黑山张燕,再度进犯袁绍的冀州;南方袁术勾结陶谦、南匈奴残部,直扑兖州曹操;豫州孙坚亦率虎狼之师顺江而上,猛攻荆州刘表。
战火蔓延,天下震荡。
兖州州牧府内,曹操神色凝重。
袁术果真如杨牧所料,联手陶谦大举来犯。袁术主力汇合南匈奴,进驻陈留封丘;陶谦则攻陷泰山华、费二城,进逼任城。
两路夹击之下,兖州危如累卵。
曹操急召众将,共商对策。
文武重臣依次入内,神色皆凝重非常。
戏志才的面色尤为阴沉。
此前杨牧预言此事时,他曾信誓旦旦断言:袁术受刘表牵制,陶谦徒有虚名,不足为惧。
而今局势骤变,袁陶联军突袭,兖州顿时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
形势急转直下!
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诸位!”
曹操环视众人,开门见山道:”局势已明,可有破敌之策?”目光却不由得瞥向杨牧。
杨牧是最早预见袁陶联军之人,当时众人半信半疑。加之戏志才献策,称刘表可断袁术粮道,陶谦兵力孱弱,令众人产生胜券在握的错觉。
适逢春耕农忙,曹操又初掌兖州,百万黄巾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诸多事务令众人疲于应对。
多方因素交织,终酿成今日困局。
曹操获悉军情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杨牧。
见曹操频频望向杨牧,众人心领神会,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年轻谋士。
杨牧不紧不慢啜了口茶,方才悠然道:”既来之,则安之。”
“要战便战。”
根据历史轨迹,封丘之战曹操必将大胜。
故而杨牧言简意赅,直截了当。
曹操见其应答如此简洁,只道是先前未采纳其预警而心生芥蒂,故而不愿多言。
曹操急切追问:“子唯,仗必须打,但如何出兵?先攻哪方?或是同时讨伐袁术与陶谦?”
杨牧沉思片刻答道:
“主公。”
“正如志才所言,陶谦名不副实,才干有限,守城尚且吃力,更遑论主动出击?”
“只需遣一大将镇守任城,便可令其动弹不得。”
“袁术方面则需集结主力速战速决。”
曹操抚掌赞道:“妙计!依子唯之见,任城守将由何人担任合适?”
帐中诸将闻言纷纷挺直腰板,向杨牧投去期待目光。
杨牧环视众将,最终锁定年轻将领:“曹仁曹子孝,可当此大任!”
这位曹氏嫡系将领,不仅是曹操心腹,更在守城方面才能卓绝。纵观其生平,纵使面对关羽、周瑜等名将强攻亦能坚守不破,如今对付陶谦这等庸才,自是万无一失。
曹操朗声笑道:“正合吾意!”
值此兖州存亡之际,如此重任唯有托付族中良将。夏侯惇虽勇猛却失之莽撞,夏侯渊擅奇袭而短于守城,唯曹仁堪称上选。
众人或因资历尚浅,或因才干欠缺,唯有曹仁最早追随左右,屡建奇功。他行事稳健周全,正是镇守任城的绝佳人选。
“子孝!”
“予你五千精兵驻守任城,本将讨伐袁术期间,绝不容陶谦踏入兖州半步。”
“末将遵命!”曹仁抱拳应诺,炯炯双眸透着坚毅。
“公达、仲德。”
“烦请二位军师随子孝同赴任城,以防陶谦诡计多端。”为确保万全,曹操特派荀攸、程昱两大谋士辅佐。
“谨遵钧命!”两位谋士躬身应答。
“元让、文若、子扬坐镇兖州,安抚民心筹措粮秣军需。”
“余众随我兵发陈留!”曹操雷厉风行部署完毕。
待众人退去,帐内仅剩杨牧、荀彧等核心幕僚。
“主公,荆州刘表虽受孙坚牵制,然袁绍已两败公孙瓒坐稳冀州。何不修书求援?”荀彧适时进言。
“若非文若提醒,险些忘了袁本初!”曹操拊掌大笑。当即挥毫写下求援信,将战况危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陈留城
张邈率众将迎出城来,拱手笑道:”孟德兄来得正好。”
曹操下马还礼:”孟卓兄别来无恙。”
步入府衙,曹操开门见山问道:”如今战况如何?”
张邈展开地图,正色道:”袁术勾结匈奴,六万大军驻扎封丘。其先锋刘祥昨日已攻占匡亭。”
陈留乃中原咽喉,辖十七县。昔年天子曾受封陈留王,此地人口稠密,物阜民丰。
曹操凝视地图,眉头紧锁:六万敌军盘踞封丘,匡亭失守,局势比预想更为棘手。
此时谋士戏志才出列献计:”刘祥与袁术关系密切。若围匡亭,其必求救。我军可于要道设伏,截击援兵。”
曹操抚掌称善:”妙计!袁术刚愎自用,必中此计。此战可定矣。”
曹操与戏志才商议既定,心情稍缓,注意到杨牧神思不属,在人群中频频张望。
“子唯,”曹操出言问道,”自入陈留,你便四下寻觅,莫非有所寻之物?”
张邈闻言亦望向杨牧,对这位名动天下的谋士颇感兴趣。
杨牧拱手道:”昔日明公许诺,若平定青州黄巾,可允吾一请。今见张太守麾下兵卒骁勇,敢请明公作主,容我挑选几人充作亲卫。”
曹操闻言一怔,暗忖此事蹊跷。
以杨牧与赵云、廖化之情谊,麾下万余精兵,何须另寻护卫?更不解其为何偏要张邈部属。然曹操素来器重杨牧,便未加阻拦。
张邈未待曹操表态,朗声笑道:”此等小事何须劳动孟德。我营中将校士卒,子唯但有所需,尽可挑选。”
此时张曹二人交好,张邈正欲结交杨牧这等才俊,区区护卫自不在意。
杨牧含笑致谢,眼中闪过一丝得色。
原来他此行首要之务,乃是为张邈麾下那位威名远播的猛将——典韦而来。
杨牧苦思良久,终于想到这个办法。
出乎意料的是,事情进展格外顺利。
待曹操与张邈商议完军务众人散去后,杨牧在张邈亲兵引领下前去寻找猛将典韦。
为掩人耳目,杨牧刻意在军营中辗转许久,最终挑选出十名士卒。名单中自然包含他心心念念的典韦。
张邈瞥了眼名单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底层士兵,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就这样,典韦提前两年加入曹营,成为杨牧的贴身护卫。
“属下典韦,拜见军师。”
奉张邈军令前来的典韦向杨牧行礼。
“典韦!”
望着眼前这位猛将,杨牧心潮澎湃。后世三国武将排名中,典韦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吕布与赵云。曹操更赞其为”古之恶来”,可惜最终为保护曹操而殒命宛城。
“军师,可是俺哪里不妥?”
见杨牧怔怔出神,典韦挠头问道。
“方才思虑破敌之策有些走神。今后你便担任我的护卫统领。”
杨牧随口搪塞过去。
“诺!”
典韦郑重领命。
杨牧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偏要从张邈麾下挑人充当贴身护卫。我手下的精锐难道不如张孟卓那群兵卒?
曹操听闻此事,按捺不住心中疑虑,径直前来问个明白。岂料刚至院门,便被典韦横戟拦住。
“止步!这是军师休憩之所,闲人免进。”
这番话语让曹操面色骤沉。居然在自己的营寨里,见自己的谋士还要被拦?
“大胆!睁大你的狗眼看看,这是曹将军!”
随行亲卫厉声呵斥。
“那也得候着。待我通报后,由军师定夺。”
典韦不为所动,铁塔般的身躯纹丝不动。
曹操一时语塞。这杨牧挑的护卫可真够死脑筋的。
“混账!”
亲卫们按捺不住,挥拳相向。怎料十余人联手,转瞬间就被典韦尽数放倒,躺在地上 ** 不止。若非顾及曹操颜面,这些人怕是早没了性命。
“深夜何人喧哗?”
院内传来杨牧慵懒的声音,显然是被这番动静惊扰。
杨牧揉着惺忪睡眼拉开门扉,只见满地打滚的侍卫正痛苦 ** 。他抬眼便与曹操的目光撞个正着。
“——!”
杨牧猛然惊醒,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军师。”
“俺都交代他们要通报等候,这帮人非但不听劝,还动手要打俺,俺只好把他们全放倒了。”典韦憨笑着凑到杨牧跟前邀功,半点没察觉自己闯了大祸。
“子唯。”
“这就是你新招的护卫?唤作何名?”
曹操扫视着横七竖八的侍卫,又将视线投向杨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