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红烧肉每份5角,肉票7钱;白菜炒肉片3角,肉票2钱;炒土豆丝9分;2两大米饭两碗,一共1角2分,4两粮票。”
唐苏给了钱和票,就找了个桌子坐下。
菜很快做好,唐卫东去端菜。
菜一上桌,唐苏尝了一口红烧肉,还挺好吃。
没过一会儿,两人就把饭菜都吃完了。
第二天,8点的时候,前进大队的大队长陈满仓驾着驴车来了。
看着自家大儿子边上的两个人,大队长愁得慌,一个姑娘,细胳膊细腿,白白嫩嫩的,一个半大的小伙子,个子挺高,但一看就不是干活的料。
再看看唐苏,白白嫩嫩、比一般的姑娘要俊,这不得把队里的年轻小伙迷得不着四六?
还有,唐苏肩膀上的那只猫,看得他眼皮子一跳,下乡的知青他见过,但带着猫下乡的知青他还是头一回见。
唐苏想去邮局看看之前邮寄的东西到了没有。
有牛车,正好可以拉回去。
陈满仓没意见,“那就去。”
到了邮局,经过询问,那天寄来的包裹已经到了。
唐卫东、陈建国帮忙把行李搬到牛车上,等搬完,牛车只能堪堪坐下一个人。
看着这堆行李,几人都有些震惊,大队长只感觉更愁了。
这来的怕是个祖宗!
唐苏难得有些心虚,白逸明主动给她添置,能宰一点是一点,这一点,那一点,东西就多了。
唐苏想着,都到邮局了,就买点信封信纸。
突然,她看向唐卫东,“你跟你哥说了吗?你下乡这件事。”
唐卫东瞳孔一缩,糟了!
看他这样,唐苏瞬间就明白了。
唐卫东买了一些信封和信纸,就给他亲哥唐卫松写信。
唐苏拿了几张信纸,也给唐卫松写了一封信,问问他对唐卫东今后的安排有什么想法,她觉得唐卫东可以先去当兵,交代唐卫松要是打听到征兵信息就发电报回来。
她经历过风雨,也经历过打打杀杀,心境已经很平和了。
但…..唐卫东不一样,这场运动持续十年。让一个胸怀激情的热血青年种十年地,确实可惜了。
十年能改变的东西太多了。
唐卫东就写了几个字,‘安全到达松江镇,即将前往前进大队。‘还写上大队详细地址。
两人写的信一同装进一个信封。
从邮局出来,陈满仓驾着牛车去供销社,他媳妇儿让他买点油回去。
在供销社的食品柜台,唐苏买了一斤肉,买了五斤鸡蛋。
粮食这些没有买。
下乡以后他们的户口就迁到农村,不能再享受城镇粮食定量。
知青下乡都能获得国家给的粮食供应,每人每月40斤的标准,连续供应4个月;另外每人还可获得250元的安置费,这笔安置费不会直接交到知青手里,而是给到大队,用来修建、维修知青房屋。
考虑到车子已经快满了,除了大队长需要赶牛车,其余人都是走路。
“咱大队以前来了位知青,家里有权势,要求知青点住房要建砖瓦房。”
“所以咱大队知青点的房子都是砖瓦房。”
“原来有5名知青,加上最近来的6名新知青。”
唐卫东捕捉到大队长话里的意思,“那其余4名知青呢?”
“他们前两天就到了。”
顿了顿,大队长又说道:“现在知青点已经不够住了,男知青那里可以再挤挤,但也够呛,女知青那里已经住不下了。”
说罢,大队长看向唐苏和唐卫东,“你们可能得先住村民家了,知青点那边已经在建新的房子。”
“好,我们听大队长的安排。”
如果安排不妥当,再说呗!
“知青点建好,你们就能搬过去。”
“但我丑话说在前头,这话我跟其他知青也说过,上头给你们每人补助250块,建房后剩的,会留作房屋修缮的费用,但这笔钱要是用完了,需要修房子,你们就得出钱了。”
“好,我们知道了。”
头顶的太阳越来越大,大队长抽了口烟,“车上有草帽。”
唐苏和唐卫东道谢,然后戴上草帽。
大队长眼里不禁带上满意之色。
两人看着就像精养的孩子,走了将近一个钟头,两人竟没喊累,更没嫌弃他带来的草帽。
前两天来接其余的4名知青,才走了一道就喊累,喊完就开始抱怨。
走了一会儿就要歇会儿。
跟今天这两人完全比不上。
想了想,心里做了个决定。
几人在路上走着,小九窝在行李缝里面呼呼大睡。
看得唐卫东羡慕嫉妒恨。
走着走着,众人渐渐看见远处的土坯房。
那个村落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唐苏村落背后远处延绵高耸的山脉,“大队长,山上能去吗?”
“外围可以去,别往深山走,深山里面有熊瞎子和大猫。”
唐卫东兴奋道:“是不是可以去打猎?”
大队长瞥了他一眼,“队里有规定,山上的东西都是归集体所有,一经发现,全部充公。”
顿了顿,他又说,“村民有时候会去山上打牙祭。”
唐苏瞬间明白了,不被发现不就行了。
唐卫东也明白大队长的意思,看向唐苏,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老大……”
唐苏:别着急。
唐卫东:好的。
临近大队,能看见不远处墨绿色的稻海,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浮动,透露着蓬勃生机。
水渠边抽水车在工作,给稻田送去生命的源泉。
远处的小山坡上,村民在地里穿梭。
处处都透露着风调雨顺和未来的丰收。
还得是大自然养人,她得有好些年没看到这些绿油油的庄稼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前进大队是松江镇数一数二的大队,人口上,有一千多人,经济上,前进大队是松江镇最富裕的大队,也是多年先进大队的蝉联大队。
唐卫东察觉到唐苏的神色变化,他四周看了看,除了地还是地,不是很理解,问道,“老大,你看到什么了。”
“看到了风调雨顺,看到了丰收。”
她的声音有些悠长,又有些缥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