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阅读现言脑洞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备受好评的《暗战倾城》?本书以陈默苏晴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执念雅贤”的文笔流畅且充满想象力,让人沉浸其中。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千万不要错过!
暗战倾城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盛夏的江城,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苏氏集团总部大楼的实验室里却一片清凉。陈默正盯着监控屏幕上的航天器用固态氢电池测试数据,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 —— 屏幕上,电池在 – 60℃的模拟太空低温环境中,能量密度仍保持在 745Wh/kg,循环寿命显示为 11800 次,距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要求的 “12000 次循环寿命、-65℃至 120℃耐温范围” 仅一步之遥。
“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组明天就到,他们要现场审核电池的测试报告。” 苏晴拿着一份文件走进实验室,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目前全球能达到航天级标准的电池企业只有两家 ——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和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他们的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也只有 720Wh/kg,而且无法承受太空强辐射环境。我们必须在审核前解决辐射防护的问题,否则项目会被搁置。”
陈默接过文件,翻到 “太空辐射防护标准” 章节,眉头紧紧皱起:“太空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辐射会破坏电池的电极结构,导致容量衰减。我们现有的电池外壳虽然能抵御部分辐射,但在高能质子辐射下,防护效果只有 60%,远低于航天要求的 90%。”
他立刻召集技术团队开会,实验室的会议室内,十几名核心工程师围坐在一起,桌上摊满了辐射防护材料样品和测试数据。周工拿着一块银色的薄膜样品:“我们尝试在电池外壳内侧粘贴‘聚酰亚胺 – 铝复合膜’,辐射防护效果能提升到 75%,但重量增加了 15%,不符合航天器的轻量化要求。”
“必须研发更轻的防护材料。” 陈默拿起样品,对着灯光查看薄膜的透明度,“联系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他们研发的‘石墨烯 – 碳化硅复合涂层’,重量比复合膜轻 40%,而且在高能质子辐射下的防护效果能达到 85%。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硼 carbide 颗粒’,进一步提升防护性能。”
苏晴补充道:“还要优化电池的内部结构。太空环境中没有空气对流,电池的散热只能依靠辐射散热。我们可以在电池模组之间加入‘热管散热器’,将电池工作温度控制在 20℃±5℃,避免高温导致的性能衰减。”
当天下午,技术团队就与航天材料所展开合作,共同研发辐射防护涂层。经过三天的反复试验,终于制备出 “石墨烯 – 碳化硅 – 硼 carbide 复合涂层”—— 在模拟太空强辐射环境测试中,防护效果达到 92%,重量比传统复合膜轻 50%,完全满足航天要求。
与此同时,热管散热器的安装方案也确定下来。工程师们在电池模组之间嵌入超薄热管,通过热管内的工质相变,将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板上,再通过辐射散热将热量释放到太空中。测试数据显示,电池在 120℃的极端高温环境下,工作温度仍能稳定在 22℃,散热效率比预期高 15%。
第二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组如期而至。组长王院士拿着测试报告,仔细查看每一项数据,手指停在 “辐射防护效果” 和 “散热效率” 的参数上:“你们的电池在辐射防护和散热方面的表现,远超我们的预期。不过,航天器用电池还需要通过‘微重力环境测试’—— 模拟太空微重力条件,验证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是否稳定。”
为了推进微重力测试,苏氏集团专门租用了中科院的落塔实验装置 —— 通过塔内的真空环境和自由下落,模拟微重力条件。测试当天,工程师们将电池样品放入实验舱,启动落塔后,实验舱以 9.8m/s² 的加速度自由下落,持续时间为 3.6 秒。监控屏幕上,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平稳,电压波动仅为 0.02V,远低于航天要求的 0.05V。
“测试通过!” 王院士激动地握住陈默的手,“你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满足了航天器的能源需求,还在多项技术指标上实现了突破。我们计划将这款电池用于新一代低轨通信卫星,首批订单量定为 200 组,后续还会扩大合作规模。”
陈默笑着点头:“我们已经在建设航天级电池的专用生产线,采用全洁净车间和自动化设备,确保电池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另外,我们还在研发下一代航天器电池,目标是将能量密度提升到 800Wh/kg,让卫星的续航时间延长 50%。”
然而,就在航天器电池项目顺利推进时,国际市场传来了新的挑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突然宣布,将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开发新一代航天器用氢电池,计划投入 15 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并且联合欧洲空间局(ESA),推出了 “航天器氢电池技术认证体系”,要求进口电池必须通过 NASA 的认证,否则禁止用于国际空间站等合作项目。
“NASA 这是在构建技术壁垒,限制我们进入国际航天市场。” 苏晴看着新闻,手指划过 “认证体系” 的条款,“他们的认证标准非常严苛,仅测试项目就有 56 项,包括极端温度循环、强辐射暴露、微陨石撞击等,而且认证费用高达 1000 万美元,周期长达 18 个月。”
陈默打开 NASA 的认证标准文件,仔细分析后说:“他们的认证中有 20% 的项目是针对‘美国专利技术’的,比如特定的电池管理系统算法。我们可以绕过这些专利,开发自主的电池管理系统,同时联合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推出‘国际航天器电池认证联盟’,制定全球统一的认证标准,与 NASA 的体系抗衡。”
他立刻安排林薇牵头,联合国内外的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推进认证联盟的成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国际航天器电池认证联盟” 正式成立,苏氏集团担任主席单位,俄罗斯能源集团、印度 ISRO、巴西空间局等 12 各国家的航天机构加入联盟。联盟推出的认证标准不仅涵盖了 NASA 的核心测试项目,还增加了 “可持续性评估” 等新指标,很快得到了全球多数航天机构的认可。
解决了认证问题后,陈默和苏晴将精力集中在国际航天合作上。他们与俄罗斯能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用于月球探测器的固态氢电池 —— 这款电池需要在 – 180℃的月球夜间环境中保持性能稳定,能量密度达到 780Wh/kg。经过三个月的联合研发,电池样品顺利通过测试,将用于俄罗斯的 “月球 – 26” 探测器任务。
与此同时,与空客合作的氢能源干线飞机电池研发也取得了突破。双方联合研发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700Wh/kg,循环寿命达到 13000 次,能支持干线飞机 10 小时的连续飞行。空客 CEO 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计划 2030 年实现氢能源干线飞机的商业化运营,首批订单将优先采购苏氏集团的电池。
在航天和航空项目取得突破的同时,苏氏集团的其他业务也持续增长。“远航号” 氢能源集装箱船的订单量突破 80 艘,出口到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国汉堡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年产 15GWh 的电池迅速抢占欧洲市场;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成本再降 8%,成为全球新能源企业的首选供应商。
这天上午,陈默和苏晴受邀参加 “全球航天能源大会”。在大会上,陈默发表了题为《固态氢电池:赋能深空探测新时代》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苏氏集团在航天器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演讲结束后,来自全球 40 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和企业纷纷表示,希望与苏氏集团合作。
“我们的航天器电池终于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苏晴看着陈默,眼里满是骄傲,“从汽车、储能、船舶、航空到航天,我们的固态氢电池已经覆盖了陆、海、空、天四大领域,真正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全场景、全维度应用。”
陈默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将固态氢电池应用到深空探测和星际旅行中,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能源支持。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氢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大会结束后,陈默和苏晴返回江城。车子行驶在高速上,苏晴看着窗外的星空,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航天器电池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
“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陈默笑着说,“而且,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这是我们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苏晴靠在陈默的肩膀上,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在宇宙的星途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回到公司后,陈默和苏晴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 2026 年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加快航天级固态氢电池的量产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专用生产线的建设;推进月球探测器用电池的研发,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发适用于月球基地的储能电池;与空客深化合作,启动氢能源干线飞机电池的量产准备,开拓全球航空市场;加大氢能源技术的科普力度,推动全球氢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氏集团的各项业务稳步推进。航天级电池专用生产线顺利建成,首批 200 组电池交付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用于新一代低轨通信卫星;月球探测器用电池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样品在 – 180℃的模拟月球环境中,能量密度达到 775Wh/kg,满足月球探测任务的要求;与空客合作的干线飞机电池完成中试,量产生产线开始建设,预计 2027 年年初投产。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的江城夜景。远处的航天电池生产基地灯火通明,运输电池的卡车源源不断地驶向航天发射中心;天空中,一颗搭载着苏氏集团电池的通信卫星正在夜空中运行,闪烁的信号指示灯如同夜空中的星星。
“我们做到了。” 苏晴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改变了多个行业的能源格局,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清洁能源和航天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望向遥远的星空:“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氢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主流,让人类的探索足迹延伸到更遥远的宇宙。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更多属于中国企业的辉煌,在星途上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江城的烟火气和远处长江的水汽。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顶楼,看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仿佛看到了氢能源产业和航天科技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 陆地上,氢能源汽车穿梭在绿色的城市;海洋中,氢能源船舶航行在洁净的航线;天空里,氢能源飞机翱翔在蔚蓝的天际;宇宙中,搭载着固态氢电池的航天器探索着遥远的星球。他们的爱情,如同这固态氢电池一样,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他们的事业,如同这冉冉升起的星辰,在全球新能源和航天科技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