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馒头夹蟑螂”编写的《旧城改造,她与她的温柔对抗》,小说主人公是林晚苏漾,喜欢看双女主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旧城改造,她与她的温柔对抗小说已经写了149278字。
旧城改造,她与她的温柔对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37号被正式列入保护建筑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老巷。
那天下午,张奶奶特意在巷口摆了张桌子,泡了一大壶花茶,邀了街坊四邻来热闹。苏漾的画室成了临时据点,老人们围坐在画架旁,翻看着那些从阁楼里找出来的日记,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着过去的时光。
“你姑姑当年总穿一件月白色的旗袍,站在电报机前发报时,背影好看得像幅画。”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对张奶奶说,“有次我去送信,看见她在本子上画花,画得比巷口花店的还水灵。”
张奶奶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她呀,心里藏着个花店梦呢。可惜……”
话没说完,却被苏漾打断:“不可惜。”她指了指墙上刚画好的画——37号的门楣上爬满了蔷薇,门口摆着两个大花桶,一个穿旗袍的姑娘正弯腰插花,“您看,我把她的梦画出来了。”
画里的阳光金灿灿的,姑娘的笑容比花还艳。张奶奶看着画,眼眶湿了,却笑着说:“像,真像……”
林晚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手里的文件夹不知不觉松了劲。里面是刚修改好的施工方案,37号周边的保护带用醒目的绿色标注出来,旁边的空白处被她画了个小小的花店图标——那是她昨晚加班时,下意识添上去的。
“林设计师,快来看看这个!”苏漾朝她招手,手里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张奶奶找出来的,是她姑姑和……好像是你爸爸?”
林晚走过去,照片已经有些模糊,但能看清是两个年轻人站在37号门口。左边的姑娘梳着两条辫子,正是日记里的电报员;右边的年轻男人穿着工装,手里拿着一把木工刨子,眉眼间的轮廓和记忆里的父亲重合。
“真的是我爸爸。”林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以前说认识一位‘会发报的姑娘’,我还以为是编故事。”
“你爸爸那时候常来给这房子修门窗。”张奶奶接过照片,用袖口轻轻擦了擦,“他手艺好,人又老实,你姑姑总说‘林木匠的刨子比发报机还灵,能听懂木头的话’。”
林晚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她一直以为父亲的固执是种负担,却没想到,他和这片老巷、和这位素未谋面的电报员姑娘,还有过这样温柔的交集。
“原来我们的爸爸早就认识了。”苏漾看着她,眼睛弯成了月牙,“这算不算……命中注定?”
林晚的脸颊有点发烫,刚想说点什么,手机却响了。是项目组的实习生打来的,语气急慌慌的:“林工,不好了!张总带了人来,说要强行拆除37号旁边的小仓库,说是‘不在保护范围内’!”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紧张。
赶到37号旁边时,果然看到张总带着几个工人,正往小仓库门口搬梯子。那仓库是间低矮的小平房,紧挨着37号的后墙,墙皮上还留着当年的电报线接口——林晚上午刚在方案里标注了“建议保留,作为通讯历史展示区”。
“张总,这仓库不能拆!”林晚快步上前,挡在仓库门口,“它和37号是一体的,当年的电报线就从这里牵出去的!”
“一体?”张总冷笑一声,拿出一份文件拍在她面前,“文物局的认定上写得清清楚楚,保护范围不包括这个破仓库!林晚,别给脸不要脸,再拦着,我连你一起告!”
工人们已经开始撬门锁,木屑簌簌地往下掉。苏漾急得眼圈都红了,掏出手机就要报警,却被张总带来的人拦住。
“住手!”
一声清亮的呵斥响起,周明带着两个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文件。“张总,这是补充认定。”他把文件递过去,“我们刚核实,这个仓库确实是当年电报局的附属设施,里面还藏着民国时期的线路箱,现在划入保护范围了。”
张总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捏着文件的手都在抖:“你们……你们故意的!”
“我们只是尊重历史。”周明的语气很平静,“林设计师早上提交了新的证据,包括这张照片和老人们的证词,足够证明仓库的价值。”
林晚这才反应过来,早上她把照片和张奶奶的口述整理成资料,给周明发了一份,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张总狠狠瞪了林晚一眼,撂下一句“走着瞧”,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
“吓死我了。”苏漾拍着胸口,长舒一口气,“还好周先生来得及时。”
“是你画的那幅仓库剖面图帮了忙。”林晚看着她说,“你把线路走向标得清清楚楚,周明说‘比专业图纸还直观’。”
苏漾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小时候总在这仓库旁边玩,墙根的砖缝里还藏过我的画呢。”
夕阳西下时,两人坐在仓库门口的台阶上,看着周明带来的人给仓库挂上“保护建筑附属设施”的牌子。晚风穿过老巷,带着槐花香,远处传来张奶奶喊大家吃晚饭的声音。
“其实我以前挺讨厌这里的。”林晚突然说,“觉得这里又旧又破,总想着逃离。”
“我以前总怕这里消失。”苏漾望着天边的晚霞,“奶奶走后,我一个人守着画室,总担心哪天睁开眼,巷子里的老邻居都搬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林晚转过头,看见苏漾的侧脸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睫毛长长的,像停着两只蝴蝶。她突然想起苏漾画的那幅紫藤花天井,想起日记里“多吃糖,日子就甜了”的字迹,想起父亲和那位电报员姑娘站在一起的照片。
原来那些她拼命想逃离的,和那些苏漾用力想守护的,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温度。
“不会的。”林晚轻轻说,“有我们在,这里不会消失的。”
苏漾转过头,正好对上她的目光。四目相对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远处的蝉鸣和近处的心跳声交织在一起。
“林晚,”苏漾的声音很轻,像一片羽毛落在心尖上,“谢谢你回来。”
林晚没有说话,只是朝着她笑了笑。夕阳的金光落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一幅没画完的画,温柔地铺在老巷的青石板上。
那天晚上,林晚在修改后的方案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建筑的生命,不在图纸里,而在住过这里的人,和他们留下的故事里。”
她知道,这场关于“拆”与“留”的博弈还没结束,但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有些东西,值得用一辈子去守护。就像这老巷里的月光,就像画里藏着的时光,就像身边这个眼里有光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