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别墅里只剩下细微的声响。冰箱制冷的嗡鸣,窗外偶尔掠过的晚风拂动树叶的轻响。沈清辞伏案坐在书房,台灯的光晕刚好笼罩住她身前的桌面,将周围的黑暗轻轻推开。她面前摊开的不是往日里常看的时尚杂志,也不是社交季递来的宴会邀请函,而是一本厚厚的投资笔记和三份打印整齐的企业财报。纸张边缘被她反复摩挲,微微卷起,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与图表,蓝色是关键数据,红色是待确认的疑问,黑色则是她梳理出的逻辑线,在灯光下泛着冷静而认真的光泽。
她的指尖停在 “晨星科技” 的初创公司简介上,指腹无意识地在 “环保新材料研发” 这几个字上反复划过。眉心微蹙,视线从简介移到旁边的财务报表,目光在 “研发投入占比 45%”“现金流仅能支撑 2 个月” 这两行数据上停留了许久。这家公司,她在前世的记忆里有模糊的印象 。 大概是三年后,一场国际创新技术博览会上,他们推出的可降解环保薄膜突然爆火,不仅解决了传统塑料污染的难题,还能适配食品、医疗等多个高要求领域。当时有巨头企业当场提出收购意向,估值一夜之间翻了数十倍,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变成了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可现在,它还只是个蜷缩在科技园角落里的小团队,甚至因为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资金链已经濒临断裂。沈清辞翻开夹在财报里的团队资料,几张黑白照片上,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围着实验设备,笑容青涩却充满干劲。她反复看着团队核心成员的履历:首席研发官是斯坦福材料学博士,曾在硅谷知名实验室工作过;技术总监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手里握着三项关于材料合成的核心专利;就连负责生产的主管,也是有十年制造业经验的老兵。可偏偏,整个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有商业运作或市场推广的经验 。 这是典型的 “技术强、商业弱” 的初创公司困境。
报告末尾附了融资需求:天使轮,500 万,出让 10% 股权。金额对资本大鳄来说不值一提,但对目前的沈清辞而言,却几乎要动用她所有的 “家当”。 那笔存在婚前账户里的钱,是她父母留下的遗产,也是她重生后唯一能完全掌控的资金。之前小试牛刀买股票赚的几万块,和这笔钱比起来,不过是杯水车薪。
风险像潮水般涌上来,在她脑海里反复盘旋。技术层面:实验室里的样品能稳定量产吗?实际应用中会不会出现性能波动?市场层面:环保材料赛道虽然是趋势,但消费者接受度如何?定价能不能平衡成本与市场需求?更关键的是,她的重生会不会引发蝴蝶效应?会不会因为她的介入,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发生改变,最终无法达到前世的高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她投入的钱都可能打了水漂,甚至连最后一点底气都剩不下。
心脏在胸腔里鼓噪地跳动着,震得她指尖都有些发麻,混合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沉甸甸的不安。这种感觉,和前世为了讨好陆廷渊时的忐忑截然不同。那时的她,每次挑礼物、琢磨他喜好,都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被他嫌弃、被他忽视,忐忑里满是卑微的讨好。可现在的紧张,是对自己判断力的考验,是对独立掌控命运的渴望。这是属于她自己的选择,成与败,都由她自己承担。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旁边的计算器,再次核对自己可动用的资金。数字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55.8 万,这是她的全部“弹药”,刚好能覆盖 “晨星科技” 天使轮融资需求的十分之一,按照 10% 股权对应 500 万的比例,她能拿到 1% 的股份。这个数字不算多,却是她目前能拿出的最大诚意。
沈清辞闭上眼,脑海里闪过前世临死前的画面 。 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医院走廊里刺鼻的消毒水味,陆廷渊冷漠的眼神,还有自己躺在病床上,连缴纳医药费都要依赖他的那种无力感。紧接着,重生后这几个月的场景又涌了上来:每个深夜,她坐在书房里啃噬晦涩的金融术语,字典和笔记摊满一桌;每个清晨,她早起听财经新闻,反复演算投资模型,直到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那些辛苦的日子,不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能亲自下场实践的时刻吗?不就是为了摆脱 “陆太太” 这个标签,做真正的自己吗?
知识给了她分析的框架,让她能看懂财报里的风险与机遇;前世的记忆则提供了一个模糊却极具诱惑的方向,让她在众多初创公司里,精准地锁定了 “晨星科技”。两者结合,在她心中逐渐凝聚成一种清晰的预感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能让她赚取真正属于自己 “第一桶金” 的机会,一个能让她彻底摆脱陆廷渊经济掌控的机会。
不能再犹豫了。安全固然重要,但过度谨慎只会错失良机。她需要迈出这一步,哪怕前面是未知的风险,也比永远困在原地要好。
下定决心后,沈清辞反而平静下来。她睁开眼,眼底的迷茫和不安消失了,只剩下坚定的光。她打开电脑,在浏览器里输入 “晨星科技” 的官方网站,找到 “投资合作” 板块,仔细核对了官方公布的投资联系人邮箱 , 是 CEO 李博士的个人邮箱,旁边还附了他的学术论文链接。她又点开融资条款说明,逐条看下去:优先清算权、反稀释条款、董事会席位。虽然都是初创公司的常规条款,但她还是用红笔在文档里标注出需要进一步确认的细节。
准备工作做完,她开始起草投资意向咨询邮件。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尊敬的李博士,您好。我是沈清辞,近期关注到贵公司在环保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成果,尤其对可降解薄膜的技术路线十分感兴趣……” 她没有提自己的身份,也没有说任何关于 “预知” 的话,只是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表达了对公司的认可,然后列出几个具体问题:“请问目前研发的样品在量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技术瓶颈是什么?针对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否已通过相关资质认证?未来三年的市场推广计划,是否有具体的落地时间表?” 最后,她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语气谦逊而专业:“期待您的回复,若有机会,希望能与您进一步沟通交流。”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沈清辞看了眼时间,晚上 11 点 23 分。她关掉电脑,起身倒了一杯温水,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夜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面颊,让她因兴奋而发热的头脑稍稍冷静。楼下花园里的景观灯亮着,昏黄的光线下,玫瑰花的影子在地面上摇曳,像一个个温柔的剪影。她靠在窗沿上,手里握着温热的水杯,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不知道李博士会不会回复,什么时候回复,回复的内容又会是什么。
接下来的两天,沈清辞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轨。白天,她按计划学习 CFA 课程,下午去健身房锻炼,晚上则看投资相关的书籍。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注意力总是不自觉地飘向手机。 每次手机震动,她都会立刻拿起来看,生怕错过李博士的邮件。就连吃饭的时候,她也会频频看向餐桌旁的电脑,屏幕上一直保持着邮箱的登录界面。
这种状态,让她想起前世等待陆廷渊回家的日子。那时的她,也是这样坐立不安,手机不离手,生怕错过他的消息。可现在的等待,和那时完全不同。那时的等待是被动的,是依附于别人的;而现在的等待,是主动的,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哪怕结果未知,也是充满希望的。
第三天下午,沈清辞正在书房看线上课程,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一个新邮件提示。她的心跳瞬间加快,几乎是立刻暂停了课程,鼠标飞快地点击打开邮件。发件人那一栏,赫然写着 “李晨星”。正是 “晨星科技” 的 CEO 李博士!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邮件。李博士的回复很及时,语气里带着礼貌,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沈小姐,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公司的关注和认可,您提出的问题很专业,也正是我们目前重点推进的工作……” 他详细回复了每一个问题:量产的技术瓶颈主要是原材料的稳定性,目前正在和两家供应商洽谈合作;医疗领域的资质认证已经提交申请,预计三个月内出结果;市场推广计划分三步,先进入小众的高端食品包装领域,再拓展到医疗行业,最后面向大众市场。邮件末尾,他还附上了一份更为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和未来三年的财务预测模型,附件大小有十几兆。最后,他诚挚地发出邀请:“如果您对我们的项目仍有兴趣,希望能与您进行一次线上视频会议,深入沟通投资细节。”
机会的大门,真的向她敞开了!
沈清辞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立刻回复邮件。她先感谢李博士的详细回复,然后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解答,通过您的介绍,我对贵公司的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认可贵团队的实力。我同意进行线上视频会议,时间方面,我明天下午 2 点到 5 点都有空,您可以根据您的日程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
邮件发出去不到十分钟,李博士就回复了,定在明天下午 3 点。
会议当天,沈清辞特意提前做了准备。她打开衣柜,选了一件浅杏色的针织衫 ,面料柔软,颜色温和,既显得专业,又不会过于强势。她还化了个淡妆,淡淡的眼影,豆沙色的口红,让自己看起来气色更好。然后,她将书房收拾了一下,把杂乱的书籍和笔记整理好,只留下一台电脑和一个笔记本,背景是整齐的书架,上面摆满了金融、投资、科技类的书籍,显得既专业又有品位。
下午 2 点 50 分,她打开电脑,进入视频会议软件,调试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反复确认网络通畅后,她又将之前准备好的问题清单拿出来,在心里过了一遍。
3 点整,视频准时接通。屏幕那头,出现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有些凌乱的年轻男人, 大概三十岁左右,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衬衫,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但眼神却很亮。他身后是简陋的实验室背景,几个玻璃仪器放在桌子上,墙上贴着一张手绘的技术流程图。
“沈小姐,您好!我是李晨星。” 男人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很热情,“不好意思,实验室这边有点吵,我特意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
“李博士,您好!我是沈清辞。” 沈清辞微笑着点头,语气温和,“您不用客气,这样就很好。”
会议开始,沈清辞没有急于谈论投资金额,而是先从技术角度切入:“李博士,昨天您在邮件里提到,目前原材料的稳定性是量产的最大瓶颈,我想了解一下,您选择的原材料供应商,在行业内的口碑和技术实力如何?如果未来供应商出现产能问题,贵公司是否有备选方案?”
这个问题,是她昨天看商业计划书时想到的 。原材料是产业链的源头,如果源头出了问题,后续的量产和市场推广都会受到影响。
李博士显然没想到她会问得这么细致,愣了一下,随即眼中迸发出知音般的亮光。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兴奋起来:“沈小姐,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们目前合作的两家供应商,一家是国内的龙头企业,技术实力很强,但价格较高;另一家是新兴的初创公司,价格有优势,但产能不稳定。我们正在和第一家供应商谈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同时也在考察另外三家备选供应商,确保不会出现断供的情况。”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电脑里的文件,将供应商的资料和合作进展展示给沈清辞看:“您看,这是我们和第一家供应商的谈判记录,这是备选供应商的评估报告……” 他讲解得很详细,从供应商的技术参数到合作条款,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言语中充满了对技术的热爱和对项目的信心。
沈清辞认真倾听,偶尔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信息。当李博士讲到技术难点时,她适时地追问:“那在原材料的提纯工艺上,贵团队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有没有竞争优势?”
“当然有!” 提到核心技术,李博士更加兴奋了,他拿起桌上的一个玻璃样品,对着摄像头展示:“您看,这是我们最新提纯的材料,纯度达到了 99.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 3 个百分点。而且我们的提纯工艺,成本比传统方法低 15%,这是我们的专利证书……”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二十分钟,从技术原理到专利保护,从行业对比到未来规划,每一个点都讲得很透彻。
沈清辞一直认真听着,没有打断他。她能感受到李博士对这个项目的投入和热爱,也能看出他的专业能力。 这让她更加确信,这个团队是值得信任的。
技术话题告一段落,气氛已经变得非常融洽和信任。沈清辞顺势将话题引向商业运营:“李博士,技术方面我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接下来想和您聊聊市场推广。您在计划里提到,第一步是进入高端食品包装领域,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细分市场?针对这个市场的客户,比如高端餐厅、有机食品品牌,有没有具体的合作意向或者推广策略?”
这个问题,是她基于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 。高端食品包装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客户对价格不敏感,更看重产品的品质和环保属性,很适合 “晨星科技” 的产品定位。而且,从高端市场切入,还能建立品牌口碑,为后续拓展其他领域打下基础。
李博士显然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他立刻回答:“沈小姐,您说得很对!我们选择高端食品包装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市场的客户对环保和品质的要求更高,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第二,高端市场的利润空间较大,能让我们在初期快速回收部分成本。目前,我们已经和三家有机食品品牌谈过合作,其中一家已经初步达成意向,准备进行小批量试用……” 他打开市场推广方案,详细介绍了合作的细节、试用的时间表以及后续的推广计划。
沈清辞一边听,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李博士,我觉得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展示。比如,制作产品的使用视频,展示可降解薄膜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或者邀请媒体进行报道,借助媒体的力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另外,针对高端餐厅,或许可以推出定制化的包装设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她的建议,是从之前看的市场营销书籍里学到的,结合 “晨星科技” 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李博士眼睛一亮,立刻点头:“沈小姐,您这个建议太好了!我们之前确实没想到定制化设计这一点,高端餐厅肯定会喜欢。还有媒体报道,我们也一直在考虑,但苦于没有资源,您要是有相关的人脉,能不能帮我们引荐一下?”
“我这边认识一些做媒体的朋友,后续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帮您联系。” 沈清辞没有打包票,只是委婉地表达了愿意帮忙的意愿。她知道,现在还不是承诺太多的时候,先把投资的事情确定下来才是关键。
接下来,两人又聊到了团队构建。沈清辞问:“李博士,目前团队里缺乏商业和市场方面的人才,您有没有招聘计划?对于这两个岗位的候选人,有没有具体的要求?”
李博士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实话,我们一直在招聘,但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一方面,我们的资金有限,给不出太高的薪资;另一方面,很多有经验的人才,不太愿意加入我们这种初创公司,觉得风险太大。目前,市场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我和几个技术骨干在兼职做,效率很低。”
看到李博士的难处,沈清辞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但她没有立刻说出来,只是点了点头:“我理解您的难处,初创公司在招聘方面确实会面临很多挑战。不过,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资金的注入,这个问题会慢慢解决的。”
聊到这里,双方的沟通已经非常顺畅,彼此都有了初步的信任。沈清辞觉得,是时候谈投资的事情了。
“李博士,” 她身体微微坐直,语气平静却坚定,“通过今天的沟通,我对贵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前景和团队能力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非常欣赏您和团队的技术执着与前景展望,如果条件合适,我愿意以个人身份参与贵公司的天使轮投资。”
屏幕那头的李博士明显愣了一下,似乎没反应过来。几秒钟后,他才回过神,脸上瞬间涌现出巨大的惊喜和感激,眼眶甚至有些发红:“真的吗?沈小姐,您…… 您没开玩笑吧?太感谢您的信任了!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
接下来,双方就投资额度、占股比例以及后续的一些基本权利条款进行了初步的磋商。沈清辞牢记着自己所学的谈判技巧,既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盲目让步,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性,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初步意向。
结束视频通话后,沈清辞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但一股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瞬间席卷了她,冲散了所有疲惫和忐忑。
她做到了!完全依靠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谈判,独立完成了一次投资决策!这笔钱不再是陆廷渊给予的附属品,而是她运用自己的能力,去搏取未来的资本。这种感觉,比她前世收到任何名贵礼物都要充实和快乐百倍。
她拿起笔,在投资笔记的某一页上,用力地画了一个小小的星星符号,在旁边写下:“新生计划·第一步,落地。”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陆氏集团总裁办公室内。
陆廷渊刚结束一个跨国视频会议,揉了揉眉心。助理周谨端着一杯新沏的咖啡走进来,放下咖啡时,语气如常地例行汇报:“陆总,夫人那边刚刚完成了一笔小额投资转账。对方是一家名为‘晨星科技’的初创企业,主营环保材料研发。”
陆廷渊端起咖啡杯的手顿在了半空。
他深邃的目光投向周谨,眉头几不可查地蹙起:“晨星科技?”这个名字他毫无印象,显然不在任何重要的投资名单上。“金额多少?投向哪个账户?”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但办公室的气压仿佛低了些。
“金额是五十万,是从夫人个人的婚前储蓄账户直接转出的,并非您给她的副卡或家用账户。”周谨回答得一丝不苟,同时将手中的平板电脑递了过去,上面是关于“晨星科技”的简单背调报告,附带着沈清辞与对方联系的邮件记录摘要和视频会议时间记录。
陆廷渊快速扫过屏幕上的信息。五十万,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甚至不够买下他收藏柜里的一块腕表。但这是沈清辞自己的钱,是她瞒着他,独立调研、联系并最终投出去的。她竟然真的动手了?不是一时兴起的玩笑?
屏幕上那家公司的简介显得格外稚嫩,风险评估一栏被周谨标为了“高风险”。他的第一反应是蹙眉。金融市场波谲云诡,连资深投资者都可能折戟沉沙,她一个几乎毫无经验的人,仅凭看了几本书就敢贸然投入?万一失败,她能承受得住打击吗?那种担忧几乎瞬间攫住了他,让他下意识就想出手干预,至少要让周谨去“提醒”一下那家小公司沈清辞背后的人是谁。
但话到了嘴边,却又被他生生咽了回去。
他想起那些被原封不动退回的昂贵礼物,想起她书房里深夜亮着的灯和密密麻麻的笔记,想起她提到“互不干扰”时平静却疏离的眼神。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在他心底交织。他既担心她莽撞受伤,内心深处却又隐隐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好奇。
他想看看,褪去了“陆太太”光环、仅仅作为沈清辞本人的她,究竟能做到哪一步。她的这份勇气和决断,是盲目冲动,还是真的有所依仗?
沉默在办公室里蔓延了几秒。陆廷渊最终放下了咖啡杯,杯底与托盘发出清脆的一声轻响。他目光重新落回周谨身上,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淡漠,听不出任何波澜,只是淡淡地吩咐了一句:
“知道了。留意一下那个项目的动向,有重大进展再报我。”
周谨眼中极快地闪过一丝讶异,但立刻恭敬地低头应道:“是,陆总。”他悄然退出了办公室。
陆廷渊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椅里,目光转向窗外繁华的城市天际线。夕阳正在西沉,将玻璃幕墙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
他忽然发现,自己似乎正在期待一场与他无关的、独属于沈清辞的“战役”的结果。
而城市的另一端,沈清辞合上了她的投资笔记,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同样洒在她的脸上,暖融融的。她看着楼下花园里开始次第亮起的路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宁静的力量。
第一桶金的曙光,或许微弱,却真切地照亮了她独立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