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文学
最新热门小说推荐
灵气复苏,我在道观种田小说阅读,灵气复苏,我在道观种田完结版

灵气复苏,我在道观种田

作者:爱吃可乐虾的金宗主

字数:104037字

2025-11-21 09:27:26 连载

简介

主角是李长生的小说《灵气复苏,我在道观种田》是由作者“爱吃可乐虾的金宗主”创作的东方仙侠著作,目前连载,更新了104037字。

灵气复苏,我在道观种田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青云山脉绵延八百里,峰峦叠嶂,瘴气弥漫,自古便是人迹罕至之地。唯有山脉深处的青云峰,孤峰耸立,峰顶云雾缭绕,传闻上古曾有仙人在此修行,却因灵气枯竭而荒废千年。

灵气复苏三载,晨雾如牛乳般浓稠,将青云峰笼罩得严严实实。李长生背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旧布囊,踩着湿滑的石阶,一步步登上峰顶。他身着粗布短褐,面容清俊,眼神却异常沉稳,不似弱冠之年的年轻人,反倒透着几分历经世事的沧桑。

“师父临终前断言,青云峰青云观,藏着长生之秘,果然不虚。”他站在半塌的山门前,指尖抚过石门楣上“青云观”三个斑驳的篆字,字迹苍劲古朴,被苔藓覆盖大半,却难掩其上古气韵。

李长生的身世,说起来满是坎坷。他本是山下清溪村孤儿,襁褓中便被遗弃在村头老槐树下,幸得云游至此的隐世老道收留,带回山中茅庐抚养。老道从未提及自身来历,也不允许他追问,只以“师父”相称,平日里除了传授吐纳养气之法,便是让他背诵半部《玄经》与一本《石龛手札》,余下时间,便带着他开垦薄田、种植五谷,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老道性情淡泊,却对修行一事极为严苛,常告诫他:“长生之路,如逆水行舟,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唯有稳字当头,方能行稳致远。”那时李长生年幼,虽不解其意,却将这话深深刻在心底。直到十三岁那年,他误食山中毒草,昏迷三日三夜,老道为救他,耗损自身修为引渡灵气,才让他捡回一条性命。醒来后,他看着师父苍白的面容,忽然明白,唯有拥有足够悠长的寿命与强悍的修为,才能掌控自身命运,这也让他对“长生”二字,生出了近乎执念的追求。

灵气复苏元年,老道仙逝。临终前,他将李长生唤至床前,留下三句遗言:“灵气复苏,天下同启;青云观内,耕道长生。”言罢,便溘然长逝,只留下那半部《玄经》、《石龛手札》,以及一把伴随老道多年的旧木锄。

这三载来,李长生走遍八百里青云山,并非盲目寻找,而是按《石龛手札》中记载的“灵脉感应法”,逐峰探测。灵气复苏之初,天地灵韵微弱如丝,唯有他这种修炼过系统吐纳法、身怀道缘之人,才能勉强感知。而青云峰的灵韵,虽依旧稀薄,却比其他山峰浓郁数倍,且隐隐透着一丝温润的生机,与手札中描述的“上古灵田遗址”完全吻合。

布囊落地,发出轻微的闷响。李长生没有急于进门,而是绕着道观缓缓踱步,神情专注,如同在勘察一件稀世珍宝。道观占地不过五亩,外围篱笆早已朽坏,东倒西歪地圈着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正殿屋顶塌了一半,横梁裸露,覆着厚厚的尘土与枯枝;两侧偏殿墙体开裂,窗棂残缺,唯有后院方向,灵韵最为集中,像是沉睡的巨龙,正待苏醒。

他蹲下身,指尖插入地面的泥土中。土块坚硬,混杂着枯草根,却在指尖触及的瞬间,传来一丝极淡的清润感——那是灵气复苏后,土壤中滋生的最原始的灵韵。李长生闭目凝神,运转《玄经》中的吐纳法,一缕微弱的灵力顺着指尖游走,与土壤中的灵韵相互呼应。

“灵韵虽薄,却已初具规模,确是灵田宝地。”他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光。

这三载来,他不仅在寻找青云观,更在暗中观察天下变化。灵气复苏并非惊天动地的异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元年,风含清润,草木抽芽速度较往日快了数分;二年,鸟兽灵动异常,山中部分野兽体型增大、速度变快,甚至出现了能撕裂树木的猛兽;三载至今,已有凡人在无意中吸收灵气,身体素质悄然提升,却因无系统功法指引,茫然不知其所以然,只当是自身筋骨强健。

更重要的是,他走遍周边三郡,无论是官府典籍记载,还是乡野村夫的传闻,都只有“仙人传说”,却无半分实际修仙宗门的踪迹。那些流传千年的“仙山”“洞府”,要么是荒无人烟的险地,要么是灵气稀薄的普通山峦,从未有古宗门现世。这与师父所言“天下同启”完全一致——所有修士,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唯一的差距,便是是否拥有传承、是否懂得如何运用灵气。

李长生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进道观。正殿内蛛网密布,三清塑像早已残破不堪,唯有底座上刻着的“道法自然”四字,依旧清晰。他没有理会这些,径直走向西侧偏殿——《石龛手札》记载,藏经阁便在偏殿之下。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李长生从布囊中取出一盏特制的油灯点燃,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殿内景象:地面散落着碎瓦砾,墙角堆着腐朽的木柴,唯有殿中央的青石板,边缘刻着一圈极细的灵纹,与手札中描述的“灵纹锁”完全吻合。

他深吸一口气,盘膝坐下,按照《玄经》中的吐纳法运转灵力。三载来,他每日寅时吐纳,从未间断,体内灵力虽微薄,却异常精纯稳固。一缕灵力顺着指尖凝聚,缓缓注入灵纹锁的凹槽之中。

“嗡——”

灵气入槽,青石板微微震动,表面浮现出淡淡的青色纹路,如同活过来一般,顺着凹槽游走。盏茶功夫后,“咔嚓”一声轻响,青石板缓缓向一侧移开,露出一个黑漆漆的入口,下方传来的凉风,裹挟着比地面浓郁数倍的灵韵。

李长生熄灭油灯,借着洞口透入的微光,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下走去。石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壁上刻着模糊的古纹,似是某种修行图谱,却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认。走了约莫五十余级,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一间丈许见方的石室。

石室中央立着一个紫檀木书架,虽已陈旧,却依旧稳固,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十二卷典籍。书架材质特殊,历经千年仍未腐朽,表面泛着淡淡的灵气光泽。书架左侧,靠着一把通体黝黑的木锄,锄柄光滑温润,显然是常年握持所致,锄身无锋,却萦绕着一丝温润的灵韵——正是师父遗留的“灵犀锄”。

书架下方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青石龛,里面并非神像,而是一本泛黄的手札,正是师父当年随身携带的那本,只是比李长生记忆中多了后半卷字迹。

李长生走上前,没有急于翻阅典籍,而是先拿起石龛手札。手札最后几页,记载着师父晚年的感悟,字迹苍劲有力:

“天地灵气,百年一复苏,千年一鼎盛。今灵气初醒,天下无古宗,万民皆懵懂,乃长生之绝佳契机。青云观后有灵田半亩,乃上古灵脉余韵所聚,灵气复苏后可耕种灵植。《种灵诀》为耕道根基,《玄经》为悟道核心,二者合一,以耕聚灵,以灵养道,稳扎稳打,方可得长生。切记,勿急于求成,勿暴露传承,勿卷入无谓之争,藏于幕后,方为上策。”

看完手札,李长生心中了然。师父所谓的“长生之秘”,并非法宝丹药,而是一套完整的“耕道修仙”体系——以灵气复苏为东风,以灵田为道基,以耕作为修行,以典籍为指引,步步为营,稳妥发育。

这正合他的性子。李长生自小便不是急躁之人,师父传授的吐纳法,他能日复一日坚持十载;师父让他背诵的典籍片段,他能逐字逐句揣摩,直至烂熟于心。在他看来,长生之路本就没有捷径,唯有摒弃杂念,专注自身,才能避开风险,走得长远。

他将手札收好,目光落在书架的典籍上。《种灵诀》《玄经》《草木养护录》《灵脉勘察法》《吐纳真解》……十二卷典籍,涵盖了灵植培育、道心修炼、灵脉探测等方方面面,显然是一套完整的上古修仙传承。

李长生随意抽出《种灵诀》翻开,开篇第一句便是:“灵者,天地之精也;田者,承载之基也;耕者,炼化之法也。以耕聚灵,以灵养道,此乃种灵之真谛。”

字迹本显晦涩,却在他运转灵力的瞬间变得清晰易懂。李长生心中微动,知晓这是灵气复苏的缘故,也只有身怀道缘、修炼过系统吐纳法的人,才能看懂这些上古典籍。

他没有久留,将典籍放回书架,扛起灵犀锄,沿着石阶返回地面。此时,晨雾已然散去,阳光透过正殿的破洞洒进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李长生没有先修缮道观,而是径直走向后院。正如师父手札所言,后院果然有一片半亩左右的空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与前院的荒芜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韵,比道观其他地方浓郁数倍,虽依旧稀薄,却已足够培育最初的灵植。

他放下灵犀锄,挽起衣袖,开始清理地里的杂草。灵犀锄入手温润,蕴含的微弱灵气顺着手臂传入体内,让他精神一振。李长生没有动用灵力,而是凭借肉身力量,一锄一锄地开垦土地。他的动作不快,却极为沉稳,每一次下锄都精准有力,将杂草连根拔起,同时翻松土壤,让地底的灵韵能够更好地散发出来。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随之上升。李长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却浑然不觉,依旧专注地耕作着。在他看来,耕作不仅是为了种植灵植,更是一种修行。每一次挥锄,都是对肉身的锤炼;每一次翻土,都是与土地的沟通;每一次清理杂草,都是对道心的净化。

“以耕证道,果然如此。”李长生心中暗忖。随着耕作的持续,他能感觉到体内的灵力缓缓运转,与土壤中的灵韵相互呼应,虽然增幅微弱,却异常稳固,比单纯吐纳修炼效果更好。

傍晚时分,半亩灵田终于开垦完毕。土壤被翻松成细腻的碎块,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清香,其中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灵韵。李长生直起身,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腰肢,目光落在灵田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他从布囊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麦种——这是他从山下村落换来的普通麦种,只是经过他以微弱灵力筛选,留下了蕴含一丝灵韵的种子。按照《种灵诀》中的记载,他将麦种均匀地撒在地里,然后拿起灵犀锄,轻轻覆土,动作轻柔,生怕损伤了种子。

做完这一切,李长生又从附近引来山泉,沿着灵田边缘挖出一道浅沟,让泉水缓缓流入,滋润土壤。灵犀锄在引水过程中,不断散发着微弱的灵气,融入泉水中,让泉水也带上了一丝灵韵,更好地滋养种子。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青云观的断壁残垣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李长生坐在灵田边的石头上,取出《玄经》,借着最后的天光研读起来。他的神情专注,仿佛周遭的荒芜与破败都与他无关,眼中只有典籍上的字句和心中的长生之道。

远处的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兽吼,那是灵气初醒后,野兽开始发生异变的征兆。山下的村落中,也隐隐传来村民的喧闹,或许是在为生计奔波,或许是已经察觉到了天地间的变化,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李长生对此毫不在意。在他看来,外界的混乱与他无关,他只需要守着这方青云观,耕好这片灵田,研读这些典籍,稳步提升修为,向着长生目标前进。至于那些潜在的风险,他早已有所预判——只要足够稳健,足够谨慎,提前做好准备,便能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夜色渐浓,星光点点。李长生收起典籍,站起身,目光扫过刚刚种下麦种的灵田,又望向藏经阁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

“灵气复苏,天下同启又如何?有灵田,有典籍,有灵犀锄,长生之路,我已先行一步。”

他转身走向正殿,找了一处相对完好的角落坐下,盘膝开始吐纳。体内的灵力缓缓运转,与天地间的灵韵相互呼应,与灵田中的种子产生共鸣。他知道,从今夜起,青云观将不再是荒芜的废院,而是他追求长生的根基;这片灵田,将不仅是培育灵植的土地,更是他证道的阶梯。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