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推荐小说——《九阴真经秘籍》!本书以明月新媒体搭子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明月新媒体”的文笔流畅,让人沉浸其中。目前小说已更新至第13章,121444字,千万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写故事的时候,人物名字、身份都想好了——比如“职场新人小夏”“咖啡店老板老周”,可写着写着就发现,这些人物跟“纸片”一样,没劲儿,读者记不住,连自己写着都觉得“这谁啊,跟…

《九阴真经秘籍》精彩章节试读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写故事的时候,人物名字、身份都想好了——比如“职场新人小夏”“咖啡店老板老周”,可写着写着就发现,这些人物跟“纸片”一样,没劲儿,读者记不住,连自己写着都觉得“这谁啊,跟个工具人似的”?
我之前就栽过这个跟头。有次想写个职场故事,主角叫林薇,设定是“刚毕业的策划,认真但有点内向”,配角是她的领导张姐,“干练、经验丰富”。一开始写得挺顺,可越写越别扭:林薇汇报工作,就写“林薇紧张地说了策划案,张姐点头说‘不错’”;林薇加班,就写“林薇留在公司改方案,张姐给她递了杯咖啡”——通篇下来,俩人跟按剧本走的机器人似的,一点“人味儿”都没有。
我盯着屏幕犯愁,跟搭子吐槽“这人物怎么就立不起来呢?我连她们的星座都想好了,怎么还是没感觉”。搭子没说大道理,就问我:“你想写的林薇和张姐,要是现实里的人,肯定有小习惯吧?比如林薇紧张的时候会干嘛?张姐递咖啡的时候,是直接放桌上,还是会多说一句啥?”
这话一下点醒我了!对啊,现实里的人哪会只有“认真”“干练”这种标签?我妈每次打电话,都会下意识摸耳朵;我同事写方案的时候,总爱转笔,转着转着笔就掉桌上;楼下卖早餐的阿姨,给人装包子时,总会多夹一颗小咸菜——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才是让人记住的关键啊!
我赶紧回头改故事。写林薇汇报工作,加了个细节:“林薇攥着策划案的边角,指节都泛白了,说话时总忍不住咬下嘴唇——她一紧张就这样,从大学答辩时就改不了。”写张姐递咖啡,加了句:“张姐把热咖啡放她手边,杯沿朝着她习惯拿的左边,还说了句‘别总咬嘴唇,一会儿该破了’——她居然注意到了林薇的小习惯。”
就加了这两个小细节,再读的时候,突然觉得林薇和张姐“活”了——读者能想象到林薇紧张时的样子,也能感受到张姐不是冷冰冰的领导,是个细心的人。后来有读者留言说“我好像认识林薇,我紧张的时候也咬嘴唇”,还有人说“张姐也太好了吧,居然注意到这种小事”。
从那以后,我写人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先给TA装个“小习惯”,不用多复杂,越日常越好,比如——
– 喜欢在说话时摸袖口,尤其是说谎的时候;
– 喝奶茶永远要三分糖、去冰,还得用吸管搅三下才喝;
– 记笔记的时候,总爱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波浪线,线还画得歪歪扭扭;
– 走路的时候喜欢踢小石子,遇到井盖必绕着走。
这些小习惯不用特意“介绍”,而是藏在情节里。比如写一个“有点固执的爷爷”,不用直接说“爷爷很固执”,可以写“爷爷每次看报纸,都要把眼镜架在鼻尖上,哪怕镜片滑下来了,也不肯推上去——他说这样看字清楚,儿女劝了好多次都没用”;写一个“爱操心的妈妈”,不用写“妈妈很爱操心”,可以写“妈妈给女儿收拾行李箱,总在拉链里塞一张写着电话的小纸条,哪怕女儿都工作了,还是每次都塞,说‘万一手机没电了呢’”。
你们别觉得这些小习惯“没用”,其实它们是人物的“小名片”。就像你想起某个朋友,可能先想起“他总爱穿格子衫”“她笑起来会眯眼睛”,而不是先想起“他很聪明”“她很善良”——标签是抽象的,小习惯是具体的,能让人一下子记住。
而且这些小习惯还能推动情节。我之前写过一个故事,主角是个快递员,有个习惯是“每次送快递,都会把快递盒上的地址核对三遍”。有次他送一个加急件,核对地址时发现收件人电话少了一位,他没直接退回,而是根据小区名字,挨家问物业,最后找到收件人——原来收件人是个老奶奶,填电话时手一抖少写了一位。这个小习惯不仅让快递员的“认真”立住了,还成了故事的关键转折。
所以下次写人物,别再只列“姓名、年龄、职业、性格”了,先给TA想个小习惯。哪怕是“喜欢把头发别到耳后”“吃面条总发出吸溜声”这种小事,只要写进故事里,人物就会从“纸片人”变成“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信你们试试,写完再读,肯定会觉得“哎,这人物怎么突然有劲儿了”!
聊完人物,咱们再说说故事——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写故事的时候,情节顺着想的走:“主角去面试,表现很好,被录取了”“情侣吵架,男生道歉,和好了”,写出来特别顺,但读起来没味儿,像喝白开水,一点波澜都没有,读者看两行就想划走?
我以前就总犯这毛病。有次写个“女生帮老人找失物”的故事,一开始的情节是:女生在公园看到老人丢了钱包,主动帮忙找,俩人在长椅下找到钱包,老人道谢,女生说“不用谢”——整个故事下来,没一点意外,我自己写完都觉得“这也太普通了,谁会想看啊”。
我把稿子发给搭子,搭子回我:“太顺了,顺得像流水账。你想想,现实里帮人找东西,能这么顺利吗?会不会中间出点小岔子?比如找到的钱包不是老人的?或者老人丢的不只是钱包?”
我盯着这话琢磨了半天,突然有了想法——对呀,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的事?小意外才是故事的“调味剂”!我赶紧改情节:女生帮老人找钱包,在长椅下翻到一个黑色钱包,老人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的钱包上有个小碎花挂饰”。俩人更着急了,女生提议去公园管理处调监控,路上老人突然说“其实我钱包里没多少钱,就是有张我老伴的照片,她走了三年了,照片是唯一的念想”。后来在监控里看到,一个小朋友把钱包捡走了,送到了管理处——钱包上果然挂着小碎花,里面的照片有点泛黄,但能看清老人和老伴的笑脸。
改完之后,故事一下子就有了“勾子”:一开始以为找到钱包了,结果不是,这是第一个小意外;后来知道老人在乎的不是钱,是照片,这又是一个小意外。有读者留言说“看到钱包不是老人的,我还替他们捏了把汗”“看到照片那段,有点鼻子酸”——你看,小意外不仅让故事不平淡,还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其实这种“小意外”不用多复杂,就是在“顺理成章”的地方,拐个小弯。比如:
– 本来想写“妈妈给孩子做早餐,孩子吃得很开心”,可以加个意外:“妈妈给孩子做了他最爱吃的煎蛋,孩子咬了一口,突然从嘴里拿出一颗小硬币——妈妈昨天包饺子时不小心掉进去的,忘了挑出来,俩人都笑了”;
– 本来想写“男生给女生送生日礼物,女生很喜欢”,可以加个意外:“男生给女生送了一条项链,女生打开盒子,发现项链吊坠是个小相机——那是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女生说‘想把喜欢的瞬间拍下来’,男生居然记到了现在,女生刚要笑,眼泪先掉了下来”;
– 本来想写“同事帮忙改方案,方案通过了”,可以加个意外:“同事熬夜帮我改方案,第二天汇报时,领导说‘这个思路很好’,我刚要谢同事,同事说‘其实我改的时候,把你原来写的一个小例子留着了,那个例子特别真实,比我加的都好’”。
这些小意外不是“瞎编”,而是从“人情味儿”里来的——是妈妈的粗心,是男生的细心,是同事的贴心。它们不会让故事跑偏,反而能让情节更丰满,让读者跟着“揪心”“开心”“感动”。
我还有次写个“职场新人加班”的故事,本来情节是“新人加班改方案,改到半夜,方案通过了”,后来加了个小意外:新人改到半夜,肚子饿了,去茶水间找吃的,发现领导也在,领导从抽屉里拿出一包饼干,说“我加班的时候总备着这个,你试试”——新人咬着饼干,突然觉得加班没那么累了。后来领导说“我刚入职的时候,也总加班到半夜,那时候老领导也给我递过饼干”。这个小意外不仅让故事有了温度,还加了个“传承”的小细节,读者看了更有共鸣。
所以下次写故事,别再让情节“一条道走到黑”了。在关键的地方,想想“能不能出点小岔子?”“能不能有个小惊喜?”——不用惊天动地,就是一个小细节、一句心里话、一个小举动,就能让故事从“白开水”变成“有滋有味的汤”。你们试试,写完之后读一遍,肯定会觉得“哎,这故事比之前有意思多了”!
聊完人物的小习惯、故事的小意外,咱们再说说对话——这可是让人物“开口说话”的关键。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总觉得“不对劲”:比如写情侣吵架,就写“你怎么这样!”“我哪样了!”;写朋友聊天,就写“最近好吗?”“挺好的,你呢?”——读起来像俩演员在念台词,干巴巴的,没一点情绪,读者根本感受不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我以前就总栽在这上面。有次写个“闺蜜好久没见,约着喝咖啡”的场景,对话是这么写的:“小美说‘好久不见,你没变啊’。小丽说‘你也没变,还是老样子’。小美说‘最近工作忙吗?’。小丽说‘还行,挺忙的’。”写完我自己都觉得“这哪是闺蜜聊天啊,跟俩陌生人客气似的”。
我把这段发给搭子,搭子回我:“你跟你闺蜜见面,会这么说话吗?肯定一见面就咋咋呼呼的,要么吐槽,要么笑,哪会这么‘官方’?对话里得有情绪啊,是开心,是委屈,还是吐槽,得让读者听出来。”
这话让我一下子醒了——对啊,现实里的对话哪会只有“内容”?还有语气、表情、小动作,这些都是情绪的“小尾巴”。我赶紧改这段对话:“小美一看见小丽,就冲过去抱了她一下,声音都拔高了:‘我的天!你怎么还是这么瘦!我还以为你结婚后会胖点呢!’小丽拍了拍她的背,笑着翻白眼:‘你才胖呢!刚坐下就损我,还是老样子。’小美把菜单推给她,胳膊肘搭在桌上:‘快看看喝啥,我请客!对了,你家那口子没跟来?我还想跟他算账呢,上次你生日他居然抢了我送的蛋糕!’”
改完之后,再读就觉得“对味儿了”——小美的活泼、小丽的无奈,还有俩人之间的熟稔,都从对话里透出来了。读者能想象到她们见面时的样子,甚至能听到她们的语气,这就是情绪的作用。
其实给对话加“小情绪”,不用多复杂,就是在对话前后,加一点“语气描述”“表情动作”,比如:
– 同样是说“你来了”,开心的时候可以写:“她看见我,眼睛一下子亮了,站起来挥着手:‘你来了!我都等你半小时了!’”;委屈的时候可以写:“她低着头,声音有点发颤:‘你来了……我还以为你不会来呢。’”;吐槽的时候可以写:“她靠在门上,抱着手挑眉:‘你可算来了,再晚十分钟,我就要把外卖吃独食了!’”
– 同样是说“我知道了”,不耐烦的时候可以写:“他盯着手机,头都没抬,含糊地应了句:‘我知道了,别催了。’”;愧疚的时候可以写:“他攥着衣角,声音放得很轻:‘我知道了……是我没考虑好。’”;感动的时候可以写:“他眼睛有点红,用力点头:‘我知道了!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这些小细节就像给对话“贴了情绪标签”,让读者能一下子get到人物的心情。而且情绪还能推动对话往下走,比如写“妈妈劝孩子多穿点”,如果只写“妈妈说‘多穿点,外面冷’。孩子说‘不冷,我不想穿’”,就很平淡;但加了情绪之后,就能写成:“妈妈拿着外套追在孩子后面,语气有点急:‘你这孩子,外面风多大啊,快把外套穿上!’孩子把书包甩到肩上,撅着嘴跑:‘不穿不穿!同学都不穿,我穿了像个小胖子!’妈妈停下脚步,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冻着了可别找我!’”——这样一来,妈妈的操心、孩子的叛逆,都出来了,对话也更有张力。
我还有次写个“父子吵架”的场景,一开始对话是:“爸爸说‘你怎么又熬夜打游戏’。儿子说‘我作业都写完了’。爸爸说‘写完了也不能熬夜’。儿子说‘你管我’。”特别生硬;后来加了情绪,改成:“爸爸把儿子的房门推开,指着屏幕,声音都提高了:‘你怎么又熬夜打游戏!都几点了!’儿子猛地把耳机摘下来,脸涨得通红:‘我作业都写完了!玩会儿怎么了!’爸爸气得手都抖了,指着门口:‘写完了也不能熬夜!你看看你上次考试的成绩!’儿子站起来,摔了一下鼠标:‘你就知道说成绩!除了成绩你还会说啥!’”——读者能感受到爸爸的生气、儿子的叛逆,甚至能想象到当时的紧张气氛。
所以下次写对话,别再只写“谁说了啥”了。先想想人物现在是什么情绪?是开心、委屈、生气,还是吐槽?然后在对话前后,加一点语气、表情、小动作,让对话“带情绪”。这样一来,人物才像“真的在说话”,读者也能跟着情绪走,读得更投入。你们试试,写完之后自己念一遍,要是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那就对了!
咱们聊了人物的小习惯、故事的小意外、对话的小情绪,今天再说说场景——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写场景的时候,总喜欢用“很大”的词,比如“秋天的公园很美”“晚上的街道很热闹”“办公室里很忙碌”,写出来之后,读者根本想象不出具体是什么样子,就像看了一张模糊的照片,没一点细节,记不住。
我以前就总这么写。有次写“秋天的下午,在公园看书”的场景,写的是:“秋天的下午,阳光很好,我在公园看书,很舒服。”写完我自己都觉得“这也太笼统了,谁知道秋天的公园是什么样?阳光好是怎么个好法?”
搭子看了之后,跟我说:“你得把‘很美’‘很舒服’变成具体的东西。比如秋天的公园,有落叶吧?阳光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看书的时候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小细节才是画面感的关键。”
我照着这话去想,慢慢就有了画面:秋天的下午,阳光不是夏天那种刺眼的,是暖烘烘的,照在身上像裹了层薄毯子;公园的长椅上落了几片梧桐叶,黄中带点绿,我用手捡起来,叶子边缘有点卷;我看书的时候,能听到不远处的小朋友在笑,还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偶尔有片叶子飘下来,落在我的书桌上——这些小细节一出来,场景就清晰了。
我赶紧改了这段:“秋天的下午,阳光软乎乎地洒下来,落在身上不烫,反而像裹了层薄毯子。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长椅缝里卡着几片梧桐叶,黄边儿卷着,我用手指捏起来,叶子脆生生的,一捏就掉渣。我把书摊在腿上,刚看两页,就听见不远处的滑梯那边传来小朋友的笑,风一吹,头顶的树叶‘沙沙’响,一片叶子慢悠悠飘下来,正好落在书的第15页,把‘秋天’两个字盖住了。”
改完之后,读者留言说“我好像也坐在那个长椅上,晒着太阳看书”“梧桐叶掉在书上那段,太有画面感了”
小说《九阴真经秘籍》试读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