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主理人》是由作者“汪小闲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都市种田类型小说,汪小闲林夕是这本小说的主角,第15章是这本书的最新章节,已更新119203字。主要讲述了:那会儿在杭州读书,穷得叮当响。宿舍阳台上那点地儿,让我算计得比葛朗台点金币还精细。不锈钢衣架的影子打在栏杆上,手里捧着《水工制图》,眼睛看着那些板板正正的工程线,脑子里想的却是床底下那堆T恤卫衣,胸口…
《服装品牌主理人》精彩章节试读
那会儿在杭州读书,穷得叮当响。宿舍阳台上那点地儿,让我算计得比葛朗台点金币还精细。不锈钢衣架的影子打在栏杆上,手里捧着《水工制图》,眼睛看着那些板板正正的工程线,脑子里想的却是床底下那堆T恤卫衣,胸口印着降龙十八掌招式图,后背是狂草写的《侠客行》片段。那会儿的“SUDU”,跟后来仓库堆成山的景象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这还是我好说歹说,求瑶瑶姐帮我做出来的“试验品”。
林夕那丫头风风火火冲进来,辫梢碎钻发卡撞上应急灯的光,“啪”地溅出几点火星子:“明早城东旧货市场,淘三轮!别忘叫我!” 瞧瞧,创业伙伴就是这么拉来的,多半是欠的。
城东旧货市场,凉飕飕的雾气裹着一股子机油、铁锈和陈年老灰的混合体,活脱脱一个巨大工业时代的“坟场”。生锈的自行车轮辐条悬垂着,在风里偶尔“叮铃铃”互相撞击,徒劳地回应着早市的喧嚣人声。废旧洗衣机拆解的滚筒黑洞里,偶尔会冒出一对微微颤动的野猫胡须,警惕而孤僻。
红袖章摊主叼着烟屁股,拿扳手“叮当”敲着搪瓷缸子,“这三轮车,驮过三任老板的老革命了!” 烟圈慢悠悠散开,“最后一任卖糖炒栗子的,硬是蹬着它,攒出辆金杯面包!” 多励志的鸡汤!这话半真半假,咱心里有数。搞测量的职业病犯了,眼睛跟探伤仪似的扫那锈得发酥的车架子、薄得能透光的底板。“师傅,”我指着几个坑,“这都锈成啥样了?”摊主眉毛一拧,得,开始“拔河”了。最后定了个数——128块!讨价还价就像跟武林高手过招,讲究个寸劲儿,不多不少,正好是上周五夜市上,我和林夕把裤腰带勒到嗓子眼儿、连吆喝带甩卖挣回来的所有钱。我俩对看一眼,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押上全副身家的庄重感。
别以为蹬三轮是个人就会!那叫一个别扭!我刚跨上去,屁股还没坐热乎呢,这车就跟抽了筋似的,猛烈地向右扯偏!林夕正跟在旁边,一声尖叫,狼狈地向后跳开,膝盖已然撞得发红。“哎哟喂!您老当开F1玩漂移呢?!”林夕一边吸着气揉膝盖,一边没好气地数落我,嘴跟刀子似的。跟这铁疙瘩较劲,比我搞实验室那精密仪器的耐心消耗大多了。正午太阳跟沙漏似的,硬是把歪歪斜斜的车影子一点点压正——这倔驴总算认主了。
回去路上才叫练胆儿。林夕蜷在车斗角落,紧张地抱紧膝盖。我正哼哧哼哧蹬得起劲,背后“嗷”一嗓子,刺眼的大灯跟探照灯似的打过来!一辆油光锃亮的奥迪A8,贴着咱屁股就上来了!我汗毛倒竖,心一横,猛一拐把!“吱嘎——哗啦!”三轮蹭着路边梧桐树的糙皮子停下,树皮渣子混着铁锈沫子崩了林夕一脸。她脸白得跟纸一样:“魂…魂还在吧?” 这经历告诉你,创业路上,豪车离你那么近,又那么远,擦肩而过的时候,带走的是你的半条命和一裤裆冷汗。
宿舍大门是另一个鬼门关。眼瞅着宿管阿姨那标志性狮吼功就要追上来,“SUDU号”非常合时宜地在门槛那“吭哧”一声,彻底躺平罢工!堵得楼道水泄不通,半层楼的脑袋伸出来看戏。阿姨那音量,差点把树上打盹的夜猫子吓尿。最后还是几个哥儿们合力,把这铁疙瘩连拖带推塞进走廊深处。车把一歪,“咔嚓”把墙上的消防示意图怼掉了。宿管阿姨的怒火?那是创业初期的背景音乐!咱的办公室兼库房,就是在跟舍友的嫌弃、阿姨的咆哮夹缝中求生的,这种狼狈,冯仑书里那些大佬们起步时一样不少。
夜深人静,我蹲在楼道尽头,借着那声控破灯(跺半天脚亮一下,一灭就骂娘)的微光,拿机油给这“老铁牛”上油。链条“嘎吱嘎吱”响,钱塘江的潮声在远处隐隐约约,车把上绑着从样衣扯下来的蓝丝带,被过堂风吹得直飘。手机震了,林夕的短信:“给这坐骑起个名?”手机按键硬邦邦的,我戳下几个字母:“SUDU号”。抬头瞟见陈冠希海报上的酷劲,行,就叫这了!品牌命名有时候就这么草率又带点致敬——你那会儿崇拜谁,品牌里多少会带点他的影子。
清晨五点,薄纱笼罩下的足球场上还沾着初生的露珠,轮子在塑胶跑道上滚过,留下几行歪歪扭扭、湿漉漉的辙痕。林夕抱着那本《建筑材料学》坐在颠簸的车斗里,书页间夹着昨晚夜市收摊后没来得及整理的零碎钞票,随着颠簸沙沙作响。“左!左!要撞门柱上了啊!”她忽然高喊,声音带着未散尽的睡意。
庆春路的夜市,空气是烟味、汗味和廉价香水味的大杂烩。卖碟的黄毛耳机里永远循环《蓝色多瑙河》,活像地下交通员,总在城管杀到前三十秒精准消失;水果哥的芒果堆得跟艺术装置似的,甜香腻人。咱的摊,就在这烟火气里支棱起来。防水布四角?压着刚从工地顺的混凝土试块!多硬核的压角石!
胖姐是熟客,一下薅走三件印着“降龙十八掌”的大码卫衣。验钞灯下,那张百元大票的水印,看着贼踏实,那是真金白银的希望!几个穿工装的姑娘凑过来,身上有股电子厂的松香味儿。一个扎利索马尾的河南姑娘,眼神亮得跟小灯泡似的:“老板,加个Q呗?以后好找你们订!”瞧见没?第一个种子客户!谁能想到,就这丫头,后来成了咱往东北雪地里捅羽绒服大单子的贵人!机会,很多时候是蹲摊蹲出来的。
传言的“严打”雨夜,成了“跑酷”现场。林夕蜷在防雨棚下,像老母鸡护崽似的护着几件“青城派”水墨外套(当季新款!)。我玩命蹬车,雨水汗水糊一脸。车把滑不溜秋。身后几道强光像追命符——城管的探照灯来了!链条“嘎吱”惨叫着,三轮载着咱一头扎进暴雨深处… 这种跟“有关部门”的躲猫猫游戏,恐怕是无数地摊小老板的共同记忆,充满了生存智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
后来林夕把车把上褪色的蓝丝带,系成个蝴蝶结。我也没闲着,在《土木工程》作业本边上,画了SUDU的第一个Logo——这是我们的首个标识,三个环形的圈紧密相连,代表三象——万物之始,三生不息。
在东方古老的哲学中,”三”是万物衍生的原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个圆环的交叠,既是宇宙的缩影,亦是生命的循环。
SUDU品牌的LOGO以此为灵感,将天地人、过去现在未来、形色意融为一体,用三环相扣的图腾,诠释服装与生命的共生哲学。
三环之形:无限可能的起点。三环交叠,寓意碰撞、融合、新生,正如服装成为人与世界的媒介。三生万物:服装即宣言,我们相信,衣着是内在精神的延伸。”三象”非万象,而是回归本质的勇气。当三个圆环烙印于衣襟,我们穿着的不仅是服饰,更是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对无限可能的笃信——三生万物,而你,自成宇宙。
当“SUDU号”碾过满地梧桐叶时,图书馆楼顶那个怪模怪样的流速仪,正死盯着东南风的方向。我把厚厚的《工程力学》塞到发货箱下垫平,掏出“长期借用”的环刀仪,“刺啦”一声划开封箱胶带,声音吓得对面打盹的戴君斌一哆嗦。他那满眼红血丝和深重的黑眼圈,活脱熬了几个大夜——咱刚咬牙吞下开业头一单跨省买卖!哈尔滨一位仗义老哥,定了八件加厚加绒、印着雪夜白马啸西风图的SUDU武侠风羽绒服!正等着打包、套袋、做防水加固呢。“淘宝这流量啊,兄弟,”戴君斌敲着他那贴满五颜六色便利贴的破机箱,“淘宝流量像新安江泄洪!闸门开早一秒淹死,开晚一秒渴死!”这比喻,深得工程师转行卖衣服的精髓!我跟戴君斌吵得面红耳赤:三环Logo印卫衣胸口显眼?还是后背下摆低调?林夕踹门进来时,估计觉得这哥俩有病。
夜市的场子,水比《水工钢筋混凝土》里讲的“温度应力”还复杂。紫色貂皮大姐挑剔我的“峨眉刺”T恤线头粗犷,我立马递上劳保手套:“大姐!这叫大巧不工!重剑无锋!懂不懂?今年最硬核的工装风!穿的就是这份真!”林夕躲在货箱后,肩膀抖得跟触电似的——憋笑呢!君斌此刻不在现场,在三站地外宿舍里,“夜市特供款”正被他噼里啪啦地塞进我们那个简陋得像毛坯房的淘宝小店——渠道分割,线上线下,分工明确,这也是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
淘宝店炸了!毫无预兆!戴君斌狂拍桌子喊:“操!日销两千!转化3%!”我们挤在消防通道打包,我趴地上算江浙沪包邮的运费平衡点。宿管阿姨的光柱“唰”地扫进来!墙角那堆快递包,伪装成防汛沙袋垛!刚松口气,戴君斌哀嚎:“卧槽!快看!咱的第一个……差评!”哈尔滨那位刚成为我们客户的大哥怒不可遏,指责羽绒服严重钻绒。但诡异的是,他配图里那些在东北大雪背景中肆意飞舞的雪白绒毛,竟显现出一种异样的、与暴风雪共舞的凛冽美感。
差评风波还没摁下去,宿管科突击查寝的脚步声就到了门外。当那熟悉的大号手电光柱再次像手术刀般切开楼梯间的黑暗时,我正佝偻着腰,拿实验室做的水泥硬化模型压着一叠快递单(怕被风吹跑)。下铺小康绝对是个人才!电光火石间,他抄起卷边儿的《土工试验指导书》,跟扣绿头苍蝇似的,“啪”一声严严实实盖住了旁边散落的新款武侠风卫衣!紧接着那嗓门洪亮得能穿透三层楼:“老师!我们……正预习击实实验标准流程呢!理论结合实践!”巡查老师那锃亮的黑皮鞋在堆满养护水泥块试模的角落顿了顿,终于“嗒、嗒、嗒”踱了出去。
林夕的客服号“钱塘江小浪花”,把退货政策写成了《防汛应急预案》!用五年一遇洪水对应轻微色差:“亲!启动三级响应啦!”波浪表情随着她敲键盘的节奏起落。这场危机公关,硬是让她用“水工术语”搞出了点喜感。这说明啥?专业背景有时候是桎梏,换个角度用,就是杀招!
宿舍里混合着混凝土养护室的霉味和廉价香草包味儿,成了SUDU独特的“背景味”。上《水工钢筋混凝土》,老师讲温度应力,我缩下面偷偷拿红外测温仪扫描新到的山水意境薄夹克,林夕戏称这是“水工街头风”!
2004春天,冷飕飕。宿舍老显示器里,定格着陈冠希那张痞帅带点躁的脸。他扯开西装,露出红衬衫领的瞬间,冻僵的血似乎“噌”一下着了。二十岁的我,白天夜市卖“武侠”,晚上客服“噔楞”响。看《无间道》里的刘建明(陈冠希 饰)对着警容镜整领带,想起自己出摊前在公共水房破镜子前,用劣质发胶压那撮倔强头毛。
隔壁碟片哥递来维他奶:“小汪,讲真,你侧脸,有七分像Edison喔!”奶差点呛死我!可回头瞅一眼水果摊前的破镜子,昏黄光线下,那下颌线硬朗带点倔的轮廓…啧,是有点影子?这念头一起可不得了,从此收摊后在镜子前磨蹭的时间长了,模仿他那个标志性的抬眉痞笑——这就是早期创业者的“人设”模仿秀吧?谁还没个偶像,想成为他那样呢?
慢慢的,摊子前聚拢了一帮穿肥大卫衣、头发五颜六色的年轻人,翻着卷边的《milk》《东Touch》,指着上面CLOT的荆棘Logo问:“能搞到那种做旧破烂风的老爹牛仔外套吗?”我心虚地摸摸口袋里瑶瑶姐给我的最新洗水布单——杂志上,陈冠希就在东京小工作室,把一件老道袍改成了炸裂的牛仔夹克!需求就摆这儿了,我能拿出“真东西”吗?冲击!那会儿才明白,潮流这玩意儿,核心在“魂”。咱的SUDU只有“三象”符号,这“魂”是啥?
再找瑶瑶姐。四季青档口收摊后,空气混着布料灰尘味。她正烦躁地绑着大波浪头发。我那件精心打磨、布满猫须磨破的牛仔样衣,摊在陈冠希封面上。隔壁缝纫机“嗤嗤”喷汽。
“痴线仔!你明不明啊?!”瑶瑶姐猛地抬头,粤语夹着普通话,红指甲戳着杂志上Edison的嘴角,又狠狠戳我胸口:“不止是脸!是这里!里面要有东西讲!有态度!”她一把撕开我衣服内衬,露出SUDU白标。
“学Edison,得学他做东西那股‘真’!”她恨铁不成钢,指甲刮过我的猫须破洞:“腌进骨子里的真!不是撒点辣椒面!你这洞在肩胛骨用力处,不是膝盖!后生仔穿着去Battle,气势都压人一头!懂?”
窗外货车“咣当”碾过减速带。瑶瑶姐默默从油腻铁皮柜底层拽出本旧相册。照片上:97年瘦小但眼神倔的她在葵涌码头扛包,破洞牛仔裤膝盖磨穿露着硬痂。“以前这叫‘穷痕’。现在?明星膝盖故意挖俩洞,卖上天价。你说,”她指照片破洞,又戳杂志封面:“哪个真?哪个有魂?”这句话像锤子!
我掏出草图本。她抓过去,用裁缝粉笔“唰”地在后领划了个撕裂口:“想真实?去蛇口老街看锈透的防盗网!比你翻一百本日杂管用!”金耳环晃过,带着铁锈寒气。这是第一次深刻认识到:潮流不是模仿,是从自己根里长出来的伤疤和尘土。没有根,贴个标也不过是“文化倒爷”。“守正出奇”,这个“正”,对做衣服来说,不就是骨子里那份真实?
凌晨收工,瑶瑶姐把写有电话的香港进货单塞给我,纸条边缘还带着撕下的残数密码。乔司工业区尘土飞扬,我蹲在巨大生锈集装箱阴影里,看着洗水厂里靛蓝布在工业滚筒里翻涌,像《无间道》里倒映维港的深水——又沉又险。
“Time! Time is everything! 褶皱,来自时间!懂?”大胡子港佬麦克吼着。他突然抄起烧红的“铁蹄”,“哐当”砸进转动的滚筒洗衣机!“滋啦啦啦!!!”刺耳的金属刮擦布声,在我脑子里撕开个口子!瞬间有点懂陈冠希念叨的:“彻底的破坏,才是创造的开始!”焦糊味弥漫,散去后竟飘出一丝老旧木头加檀香味(后来知道是远洋货轮船底压仓木屑味儿)。破洞、水洗、铁蹄烫痕……这些人工制造的“时间伤痕”,不正是寻找“真”的一种极端实践?但这种“真实感”,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艺术。后来瑶瑶姐拖着大箱香港剪标潮牌来:“学他们的精细,但别学死!魂在这儿呢!”箱底装着旧门牌、生锈车链子、录像厅票根——城市记忆碎片。
在暴雨天台拆解Vintage Levi’s时她说:“旧物的疤,就是新设计的地基!伤疤是潮流的胎记!”这道理,放生意上也是通的——所有积累的经验教训,好的坏的,都是下一步的本钱和灵感来源。
后来校友聚会,坐在钱塘江边高大上的酒店里。我指着江堤巨幅LED数据墙:“瞧瞧!像不像当年双十一后台爆仓图?”数据流奔腾,SUDU三环水印规律闪现。林夕成了服装公司材料大佬,戴君斌在阿里云做了专家。我们仨重回庆春路夜市天桥下。年轻学生骑电驴掠过,身上SUDU卫衣的旧标,在霓虹下泛着温润微光。
江风送来熟芒果的甜香。一瞬恍惚,想起一个暴雨钱塘潮夜,头发花白老师说过:“治水筑坝,是跟自然谈判的老手艺。” 这些年挤在“SUDU号”上,在夜市淘宝的泥泞和风口里跌撞、调整、冲撞——不正是跟这个飞速变换的时代,一场旷日持久、斗智斗勇的谈判吗?
那辆“SUDU号”的辙痕,早被新沥青覆盖。但那些用工程课本垫货箱、测量支架挂衣服、跟城管赛跑、和瑶瑶姐争论“魂”在哪的日子,那些挣扎和领悟,被一针一线缝进了SUDU每件衣服的洗水标里。摸上去,或许还能隐约听见钱塘江潮水的奔涌——那声音,是年轻时的自己和这个咆哮的时代,最初撞在一起时的巨响,也是后来所有故事的源头活水。这不就是我们老说的“野蛮生长”吗?在窘迫里找钱途,在混乱里整秩序,在模仿里寻自我,最后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根扎在土里,才能长成大树。
小说《服装品牌主理人》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