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文学
最新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夜,省城中州。

《安南日报》社的大楼里,经济新闻部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苏晚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光标在一行行文字间飞速地跳动着。她的神情专注到了极点,白皙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发出一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哒哒”声,像一名正在前线紧急发报的战士。

她从赤江县回来,已经整整十个小时了。这十个小时里,她没有休息,没有吃饭,甚至没有喝一口水。从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她就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了这篇稿件的创作之中。

那份来自赤江县的匿名报告,此刻就摊开在她的手边,上面已经被她用红蓝两色笔,画满了各种标记和注释。

最初的激动过后,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的专业素养,让她迅速冷静了下来。她很清楚,一份匿名材料,无论写得多么精彩,都不能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依据。她必须对其核心论点的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

在动笔之前,她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打了无数个电话。

她先是打给了自己在省建材工业设计院的一位大学同学。

“喂,老同学,问你个事儿,你们院是不是在八十年代末,跟江州市赤江县的一个水泥厂,搞过一个叫‘高强度硫铝酸盐水泥’的技术合作?”

电话那头,同学在电脑上检索了半天,才传来惊讶的声音:“哎哟,我的大小姐,你这陈芝麻烂谷子是从哪儿翻出来的?还真有!是个技术扶贫项目,档案都快发霉了。当时搞出来了,技术是好技术,就是成本太高,工艺要求也苛刻,小县城的厂子根本玩不转,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你怎么突然对这个感兴趣了?”

苏晚萤的心,猛地跳了一下:“那这项技术,现在还有价值吗?”

“价值?何止是有价值!”同学的声音立刻提高了八度,“现在国家要上马的‘东海大桥’和‘滨海高速’项目,用的就是这种特种水泥!抗腐蚀、超早强,简直是为海洋工程量身定做的!现在国内能稳定量产的厂家就那么一两家,价格都炒到天上去了!我们院里前几天开会还在说,要是当年那个专利没过期,咱们也能分一大块蛋糕……”

得到肯定的答复,苏晚萤强忍着激动,又打给了另一位在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工作的朋友,侧面打听了关于特种水泥的市场前景和国家政策扶持方向。

得到的反馈,与匿名报告中的预测,几乎完全吻合!

所有的疑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敬佩。

那个匿名的“老技术员”,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竟然能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拥有如此前瞻的战略眼光和如此精准的产业洞察力!

她不再犹豫,立刻开始动笔。

她写的,不是一篇公开发表的新闻稿,而是一份级别更高、分量更重、直达天听的——《内部参考》。

《内参》是新闻媒体向高层领导反映重要情况、提供决策参考的特殊渠道。它不公开发表,但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一项政策的出台,甚至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

苏晚萤深知这篇《内参》的重要性,因此下笔极为审慎。

她没有完全照搬陈潜的报告,而是将其作为“内核”,用自己的记者视角和专业笔法,进行了“再包装”。

她将自己在赤江县看到的工人围堵大门的萧索景象、听到的工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哭诉,作为了文章的开篇,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令人揪心的紧迫感。

紧接着,她笔锋一转,将那份匿名报告里的核心观点,以一种“在深入调研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技术干部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的方式,和盘托出。

她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被遗忘的专利”的巨大价值,分析了盘活水泥厂的“三步走”战略,描绘了赤江县通过技术转型、实现工业自救的宏伟蓝图。

她的文字,既有新闻记者的冷静客观,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昂。她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方案,更是在描绘一个贫困县浴火重生的希望!

稿件的结尾,她加上了自己画龙点睛的一笔:

“……赤江县的困境,是我省众多老工业基地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是继续在‘等、靠、要’的旧思维里沉沦,还是抓住技术创新的新机遇绝地求生?一份来自基层的匿名建议,或许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此事,不仅关乎赤江一县之存亡,更对我省整体的工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与示范意义。恳请省领导予以高度重视。”

写完最后一个字,苏晚萤感觉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

她将稿件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三遍,确认没有任何一个字存在疏漏,然后直接打印出来,敲开了经济新闻部主任办公室的门。

部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媒体人,他看完稿件后,沉默了足足五分钟,然后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小苏!你这篇稿子,分量太重了!我立刻报给总编辑!今晚就走总编签发的‘绝密’级直送渠道,明天一早,保证出现在省委高书记和高省长的办公桌上!”

……

次日清晨。

安南省省委大楼,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高志远的办公室。

高志远,五十出头,浓眉大眼,神情威严。他以作风强硬、锐意改革而著称,刚刚从中央空降到安南省不久,正准备大刀阔斧地推动全省的经济结构改革。

此刻,他正翻阅着每日必看的几份核心内参。

当他看到那份由《安南日报》直送的、标题为《一个贫困县的工业自救之路——关于赤江县红星水泥厂危机的调查与思考》的绝密内参时,他原本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

但仅仅看了几行,他的眉头就锁了起来。当他看到关于“高强度硫铝酸盐水泥”专利技术的论述时,他的眼中,迸发出了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猛地坐直了身体,将整篇内参,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

看完之后,他没有说话,而是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这座生机勃勃的省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空降安南,最头疼的就是那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老国企。这些企业,就像一个个巨大的财政黑洞,不断吞噬着本就有限的资源,却又因为牵扯到大量职工的生计问题,而动弹不得。

他一直想找一个“突破口”,一个可以解剖的“麻雀”,一个能够树立起来的“样板”。

而赤江县水泥厂这个案例,以及内参中提出的那个石破天惊的解决方案,简直就是瞌睡时送来的枕头,精准地挠到了他的痒处!

“技术转型、盘活存量、引入资本、鼓励创业……”高志远口中喃喃地念着报告中的关键词,越念,眼睛越亮,“好!好一个‘产业自救’!这不就是我一直想推行的改革思路吗?没想到,在基层,竟然已经有人想得如此透彻!”

他立刻回到办公桌前,拿起红笔,在这份内参的页眉处,写下了一段措辞严厉的批示:

“一份来自基层的调研报告,却提出了省级层面的战略思考,令人深省!江州市委、赤江县委的一些同志,难道就只会伸手向省里要钱、要政策吗?工业改革的出路,在于解放思想,在于技术创新!请江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立刻牵头,就此报告中提出的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一周之内,将专题报告报我办公室!同时,对于提出此方案的基层干部,要予以调查了解,对于这样有思想、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必须大胆提拔,委以重任!”

写完,他重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高志远。

他身边的秘书,看到这份批示的措辞,心中不由得一凛。他知道,一场由省长亲自点火的“问责”与“机遇”,即将在江州市和赤江县,掀起滔天巨浪!

这支笔的力量,在这一刻,已经化作了省长的意志,如同一道惊雷,向着数百公里外那个沉睡的小县城,隆隆滚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