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历史脑洞小说——《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本书由“文字的海洋”创作,以林恩汉斯·冯·的视角展开了一段令人陶醉的故事。目前小说已更新总字数161317字,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十一章:分基地网络与闪电扩张
小结一:卡尔·马克思城:战略枢纽的诞生
1945年春的萨克森平原上,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卡尔·马克思城(原开姆尼茨)的城头已换上冯·克劳斯麾下部队的旗帜。这座曾被苏军短暂控制的工业城市,此刻不再是单纯的战争战利品,而是冯·克劳斯撬动整个萨克森地带的战略支点——从攻克城池的最后一发炮弹落地,他就清晰地意识到,占据一座城远不如盘活一座城重要,而系统赋予的“宏观调度能力”,正是盘活这座城的关键钥匙。
进城后的第一个清晨,冯·克劳斯便拒绝了部下筹备庆功宴的提议,带着几名核心参谋直奔城内保存尚算完好的原市政厅。相较于普通军营,这座兼具行政与指挥功能的建筑,更符合他构建“分基地网络”的需求——顶层的宽敞会议室被改造成临时指挥中心,墙壁上悬挂着覆盖萨克森南部的大型地图,而房间中央的长桌旁,一台由系统生成的便携式终端机,正闪烁着等待指令的蓝光,这便是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
“先不急于清点缴获,首要任务是划分区域、明确职能。”冯·克劳斯手指在地图上滑动,卡尔·马克思城周边的茨维考、弗赖贝格、安娜贝格等已被控制的城镇,逐一被红笔圈出,“系统的优势不是让我们单打独斗,而是把分散的点连成高效运转的网,每个点都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话音落下,他打开终端机的区域划分界面,开始将各城镇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与系统提供的“专业化定位模板”逐一匹配,一个覆盖萨克森南部的分基地网络雏形,就此在屏幕上缓缓成型。
小结二:主基地:综合指挥与军工核心的落地
卡尔·马克思城作为整个网络的“心脏”,其定位被冯·克劳斯明确为“综合指挥与核心军工中心”——这里不仅要承担全军的指挥调度职能,更要成为武器装备生产、修复与兵力补给的核心来源。为了快速激活这座城市的工业潜力,冯·克劳斯第一时间调取了系统内的“军工生产简化流程”,并将城内残存的机械厂、机床厂与兵工厂整合为三大军工板块,每个板块都配备了系统筛选出的技术骨干与行政人员。
在坦克修复车间,昔日布满灰尘的苏制T-34坦克被逐一拆解,系统终端机会实时显示每个零部件的损耗程度,并给出最快捷的修复方案——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坦克检修,在系统优化的流程与技术指导下,缩短至两天即可重新投入使用。截至入城第三天,已有12辆缴获的苏制坦克、8门122毫米榴弹炮完成修复,编入新建的装甲支援部队。
更令人振奋的是轻武器生产的突破。冯·克劳斯的部队此前缴获了一批StG-44突击步枪的设计图纸,但受限于生产条件,始终无法实现量产。如今依托卡尔·马克思城的机床设备,再加上系统对生产工艺的优化——比如简化枪管加工步骤、改用本地易得的钢材制作枪身——兵工厂仅用四天就搭建起一条简易生产线,首批50支StG-44突击步枪顺利下线,优先配备给前线精锐部队。
与此同时,系统建筑【新兵训练中心】在城外的空旷地带快速落成。这座由系统生成的临时建筑,配备了模拟射击场、战术训练沙盘与体能训练设施,更重要的是,系统会根据新兵的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定制专属训练方案。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新兵训练,在这里被压缩至两周,招募的当地青年与改造合格的战俘,通过高强度、针对性的训练,迅速成长为掌握基础战术与武器使用技巧的合格步兵,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作战部队中。
小结三:茨维考:车辆维修与轻型装备的补给站
茨维考距离卡尔·马克思城仅30公里,这座以汽车工业闻名的小城,曾是德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汽车组装线、维修车间与零部件加工厂——正是这份独特的工业基础,让冯·克劳斯将其定位为“车辆维修与轻型装备生产点”,承担全军的车辆保障与轻型装备补给任务。
接管茨维考后,分基地指挥官按照冯·克劳斯的指令,首先对城内的汽车工厂进行改造:原本生产民用轿车的组装线,被调整为军用卡车的维修与改装流水线;零部件车间则重点生产卡车的轮胎、刹车片与发动机易损件,同时兼顾摩托车的简易零部件加工。为了提升效率,系统还提供了“车辆改装优化方案”,比如将民用卡车加装钢板防护、在车厢两侧架设机枪支架,使其成为具备基础防护能力的军用运输卡车。
在维修车间,来自前线的受损车辆源源不断地送来——有被炮弹擦伤的侦察摩托车,有发动机故障的军用卡车,还有被地雷炸坏底盘的装甲车。技术人员借助系统提供的“故障诊断手册”,能快速定位问题所在,再利用本地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维修,大大缩短了车辆的周转时间。仅一周时间,茨维考分基地就修复了35辆军用卡车、20辆摩托车与3辆装甲车,不仅满足了主基地的运输需求,还为各分基地配备了专属的运输车队,打通了资源运输的“毛细血管”。
此外,茨维考分基地还利用剩余的产能,生产了一批轻型装备——比如用于野外作战的折叠工兵铲、便携式急救箱与帆布帐篷。这些装备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却是部队野外作战与驻扎的必需品,其量产有效缓解了主基地的生产压力,也让各分基地的后勤保障更加完善。
小结四:弗赖贝格:矿产资源的“生命线”
对于战时生产体系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血液”,而弗赖贝格恰好拥有萨克森南部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不仅有大规模的煤矿,还有储量可观的锡矿与铁矿,正是基于这一优势,冯·克劳斯将其定位为“矿产与资源采集点”,为主基地的军工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钢铁与稀有材料。
接管弗赖贝格后,分基地首先组织人力恢复周边煤矿与铁矿的开采。由于战争影响,部分矿井被迫停产,设备损坏、人员流失严重。分基地指挥官一方面从当地招募有采矿经验的矿工,另一方面借助系统提供的“矿井修复指南”,对受损的采矿设备进行检修与改造——比如修复矿井内的通风系统、更换损坏的传送带,同时利用系统生成的简易安全设备,提升采矿作业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采矿效率,系统还优化了采矿流程:将矿工分为开采组、运输组与筛选组,开采组负责从矿井内开采矿石,运输组通过传送带将矿石输送至地面,筛选组则利用简易筛选设备,将矿石按照品质分级,优质矿石直接送往主基地的钢铁厂,低品质矿石则进行二次加工,提取其中的可用成分。这种分工明确、流程优化的作业模式,让矿产产量快速提升——截至第二周,弗赖贝格分基地每天可开采煤矿500吨、铁矿300吨、锡矿50吨,这些矿产通过修复后的铁路与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卡尔·马克思城,为主基地的坦克、火炮与轻武器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此外,分基地还组织人员对城内的废料场进行清理,回收废弃的钢铁构件与金属制品,经过熔化与提纯后,重新加工为可用的钢材,进一步补充了资源供给,形成了“开采+回收”双重资源保障模式。
小结五:安娜贝格:山地防线与前沿警戒哨
安娜贝格位于卡尔·马克思城的西北方向,地处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也是抵御原德军主力溃退方向威胁的关键节点——基于这一战略位置,冯·克劳斯将其定位为“山地兵训练与前沿警戒哨”,既要打造一支精锐的山地作战部队,也要严密监控西北方向的敌情,为整个控制区筑起一道“西北防线”。
安娜贝格分基地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继续强化冯·维茨兰麾下的山地步兵团。这座小城周边的山地地形,为山地兵训练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分基地按照系统提供的“山地战术训练大纲”,设置了山地攀爬、野外隐蔽、山地突袭等多个训练科目,同时利用系统生成的模拟敌情装置,模拟敌军在山地中的防御与进攻态势,让士兵在实战化训练中提升战术能力。
为了提升部队的警戒能力,分基地在西北方向的主要山道、隘口设置了12个警戒哨,每个警戒哨配备5-8名士兵与1台便携式无线电设备,士兵们按照“两小时轮换、每小时汇报”的制度,严密监控过往人员与车辆。同时,分基地还组建了一支100人的侦察小队,配备摩托车与望远镜,深入西北方向的山林地带进行侦察,实时向主基地反馈敌情——一旦发现原德军溃兵或其他武装势力的踪迹,立即通过无线电汇报,为全军争取反应时间。
在训练与警戒的同时,安娜贝格分基地还利用当地的山林资源,搭建了临时防御工事——在山道两侧挖掘战壕、设置路障,在山顶修建观察哨与火力点,形成了一套“警戒哨+侦察队+防御工事”的立体防御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有效抵御了多次散兵游勇的骚扰,还为后续应对大规模敌军进攻,积累了宝贵的山地防御经验。
小结六:分基地网络:高效联动的“有机体”
随着四大基地的职能逐步落地,冯·克劳斯开始着手搭建分基地之间的联动体系——他知道,单纯的“各自为战”无法发挥网络的优势,只有让资源、人力与信息在各基地间高效流动,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有机体”。
首先是通讯网络的搭建。冯·克劳斯通过系统,为每个分基地配备了10台高性能无线电设备,这些设备经过系统优化,信号覆盖范围可达50公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即使在复杂的山地地形或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通讯畅通。主基地设立了专门的通讯指挥室,安排24小时值班人员,实时接收各分基地的汇报,同时将冯·克劳斯的指令快速传达至每个基地——从弗赖贝格的矿产产量数据,到安娜贝格的敌情汇报,再到茨维考的车辆维修进度,所有信息都能在10分钟内传递至主基地的系统终端,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
其次是资源运输网络的打通。冯·克劳斯组织人力,对各基地之间的铁路与公路进行修复——重点修复了卡尔·马克思城至弗赖贝格的铁路线,以及卡尔·马克思城至茨维考、安娜贝格的公路线,同时组建了一支由50辆军用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负责资源与物资的转运。每天清晨,弗赖贝格的矿石通过铁路运往主基地,茨维考生产的零部件与维修好的车辆通过公路送往各作战部队,主基地生产的武器装备与训练好的士兵则反向输送至各分基地,形成了“资源向主基地汇集,物资向分基地扩散”的良性循环。
此外,各基地之间还建立了“人员联动机制”——主基地的技术骨干会定期前往茨维考、弗赖贝格分基地,指导当地的生产与维修工作;安娜贝格分基地的侦察人员会与主基地的情报部门共享敌情信息,共同分析潜在威胁;各基地的行政人员则每月召开一次视频会议,交流管理经验,优化工作流程。这种全方位的联动,让整个分基地网络的运转效率不断提升,冯·克劳斯的实力也随之进入“滚雪球式”增长阶段。
小结七:德累斯顿:复杂战场的攻坚目标
当分基地网络步入正轨后,冯·克劳斯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西南方向的德累斯顿。这座位于捷克边境附近的城市,不仅是萨克森州的文化与交通枢纽,更是拥有庞大工业潜力的重要据点——其精密机械制造与光学仪器产业,正是冯·克劳斯当前急需的资源,一旦拿下德累斯顿,他的控制区将连成一片,战时生产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但德累斯顿的战场形势远比卡尔·马克思城复杂。根据侦察人员传回的情报,城内的势力盘根错节:苏军在撤离前线主力后,留下了一支约1500人的留守部队,控制着城市的核心区域与交通要道;德国临时市政机构试图维持秩序,却缺乏实际的武装力量,对城内的混乱局面束手无策;大量平民因战争流离失所,聚集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活物资匮乏,人心惶惶;更有不少来自德军与苏军的散兵游勇,趁乱在城内劫掠,加剧了局势的动荡。
“硬攻必然会造成大量伤亡,还可能破坏城内的工业设施,得不偿失。”冯·克劳斯在指挥会议上分析道,“我们需要用最小的代价拿下德累斯顿,既要消灭苏军留守部队,也要争取德国临时机构与平民的支持。”基于这一思路,他制定了“军事压力与政治诱降”相结合的攻坚策略——先用军事力量切断德累斯顿与外界的联系,展示实力,再通过政治谈判,迫使城内势力投降,实现“兵不血刃”的目标。
为了落实这一策略,冯·克劳斯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命令冯·维茨兰的山地步兵团,从安娜贝格分基地出发,沿山地小道迂回至德累斯顿的西北方向,切断其通往柏林的陆路通道;新建的突击炮营则从卡尔·马克思城出发,正面推进至德累斯顿的东部郊区,控制城市的主要入口;同时,安排一支侦察小队潜入城内,与德国临时市政官员和残留的国防军军官建立秘密联系,为后续的政治诱降做准备。
小结八:军事威压:围城与佯攻的双重震慑
1945年4月中旬,冯·克劳斯的部队开始对德累斯顿实施包围。冯·维茨兰的山地步兵团顺利抵达德累斯顿西北方向的山道,炸毁了通往柏林的公路桥梁,切断了苏军的退路;突击炮营则在东部郊区展开部署,3辆经过修复的苏制坦克与5门突击炮一字排开,炮口直指城内,形成了强大的威慑态势。
包围形成后,冯·克劳斯并没有立即发起总攻,而是采取了“骚扰性攻击+火力威慑”的策略,不断向城内施加军事压力。每天清晨与傍晚,突击炮营都会对苏军控制的外围据点进行短暂的炮击,摧毁其防御工事;山地步兵团则派出小股部队,趁夜色潜入城内,袭击苏军的巡逻队,破坏其通讯线路,让苏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更具震慑力的是一次“火力展示”行动。一天下午,冯·克劳斯命令突击炮营对城内的一处废弃工厂进行炮击——这处工厂被苏军用作临时弹药库,却因防御薄弱成为了绝佳的“展示目标”。随着冯·克劳斯的一声令下,5门突击炮同时开火,炮弹精准命中工厂的仓库区域,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火光与浓烟在德累斯顿上空弥漫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次炮击不仅摧毁了苏军的部分弹药储备,更向城内所有势力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冯·克劳斯的部队拥有强大的火力,足以摧毁任何抵抗力量。
与此同时,冯·克劳斯通过秘密渠道,向城内的德国临时市政官员与残留的国防军军官发出了最后通牒:“24小时内,要么打开城门投降,接受我们的整编,我们将保障平民的安全与生活,恢复城市的秩序;要么继续抵抗,届时我们将发起总攻,德累斯顿将面临毁灭的命运。”最后通牒的发出,让原本犹豫不决的城内势力,陷入了更大的恐慌与挣扎之中。
小结九:斩首突击:兵不血刃的攻坚奇迹
在最后通牒发出后的20小时里,城内的局势陷入了僵局——苏军留守部队指挥官拒绝投降,坚持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德国临时市政官员则在投降与抵抗之间摇摆不定,既担心苏军的报复,又害怕冯·克劳斯部队的进攻;残留的国防军军官虽然倾向于投降,却缺乏说服苏军指挥官的力量。
“不能再等了,必须给他们最后一击,打破僵局。”冯·克劳斯判断,此时苏军指挥官的顽固态度,是阻碍投降的最大障碍,只要摧毁苏军的指挥体系,就能彻底击垮守军的抵抗意志。基于这一判断,他决定策划一次“斩首式”突击——派出一支精锐突击队,潜入城内,直扑苏军城防司令部,摧毁其指挥中枢。
当晚午夜,一支由50名经过系统加成训练的精锐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沿着侦察兵发现的隐秘下水道,潜入了德累斯顿市区。这支突击队配备了StG-44突击步枪、手榴弹与消音手枪,每个人都熟悉苏军城防司令部的布局与守卫情况——这些情报,都是此前潜入城内的侦察小队通过秘密侦查获得的。
突击队潜入市区后,避开了苏军的巡逻队,快速向城防司令部靠近。凌晨2点,突击队抵达司令部附近,趁守卫换岗的间隙,迅速解决了门口的两名哨兵,随后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攻占司令部的一层,切断通讯线路;另一组则直奔二层的指挥官办公室,实施“斩首”行动。
战斗过程异常迅速——突击队凭借着精准的枪法与默契的配合,在10分钟内就控制了司令部的一层,切断了苏军的内部通讯;二层的苏军指挥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突击队制服。随着苏军指挥体系的瘫痪,城内的苏军部队瞬间陷入混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凌晨3点,当突击队将苏军指挥官被制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回主基地后,冯·克劳斯立即命令部队停止骚扰性攻击,并再次联系城内的德国临时市政官员,告知他们“苏军指挥体系已被摧毁,抵抗已无意义”。此时,城内的势力彻底放弃了抵抗——德国临时市政官员与残留的国防军军官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接受投降。
24小时期限一到,德累斯顿的城门缓缓打开,城内的苏军士兵放下武器,在指定区域集合;德国临时市政官员与国防军军官则手持降书,在城门口迎接冯·克劳斯的部队入城。当冯·克劳斯骑着战马,带领卫队走进德累斯顿市区时,街道两旁的平民虽然仍有不安,但眼中已没有了此前的恐惧——他们看到的,不是烧杀抢掠的军队,而是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士兵,这为后续城市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此次攻坚,冯·克劳斯的部队仅付出了3人轻伤的代价,就拿下了这座战略要地,不仅避免了城市的战火破坏,更完整接收了城内的工业设施与物资储备,堪称“兵不血刃”的攻坚奇迹。
小结十:双核心格局与迫在眉睫的考验
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冯·克劳斯便复制卡尔·马克思城的模式,对德累斯顿进行系统性改造——他将德累斯顿提升为主基地级城市,与卡尔·马克思城形成“双核心”格局,共同支撑整个控制区的运转。
在工业整合方面,德累斯顿的精密机械厂与光学仪器厂被优先激活。冯·克劳斯调取系统内的“精密设备生产方案”,指导技术人员对工厂进行改造:原本生产民用光学仪器的车间,被调整为军用望远镜、瞄准镜的生产线;精密机械厂则重点生产坦克的变速箱、火炮的瞄准装置等高精度零部件,弥补了卡尔·马克思城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短板。仅一周时间,德累斯顿的兵工厂就生产出200具军用望远镜、50套火炮瞄准镜,大幅提升了前线部队的侦察能力与射击精度。
在物资接收与兵力整合上,冯·克劳斯的部队收获颇丰——不仅缴获了苏军遗留的8辆坦克、15门火炮与大量弹药,还接收了城内库存的德军装备,包括300支步枪、50挺机枪与20门迫击炮;残留的1200名德军士兵与800名苏军降兵,经过系统的忠诚度筛选与短期改造后,编入各作战部队,进一步扩充了兵力规模。
与此同时,系统的资源列表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人力资源因德累斯顿的人口补充,从2850增至4200;石油储备因接收了苏军的燃油仓库,提升至850;弹药与钢铁储量也因工业产能的提升与物资缴获,分别突破1800与2300;稀有材料则因德累斯顿的精密工业储备,增长至410。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系统解锁了新的科技【基础装甲战术】,冯·克劳斯立即下令投入资源开展研究,旨在提升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为未来的大规模装甲对抗做好准备。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像一盏明灯,吸引了更高层面的关注。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在得知德累斯顿易主后,迅速将冯·克劳斯的部队定性为“必须铲除的法西斯匪帮”,紧急从柏林前线抽调两个步兵师与一个坦克旅,计划在一周内发起师级规模的清剿行动;西面的美军也察觉到了萨克森地带的局势变化,不仅加强了对接触线的侦察,还派出小股部队靠近冯·克劳斯的控制区边缘,态度愈发微妙,既警惕苏军的动向,也对这支突然崛起的德国武装充满忌惮。
夕阳西下时,冯·克劳斯站在德累斯顿市政厅的阳台上,俯瞰着这座历经战火却依旧典雅的城市——教堂的尖顶在余晖中泛着金光,街道上已有平民开始恢复正常生活,远处的工厂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他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命令全军转入三天休整期,优先完成装备换装与物资补给;各分基地加强警戒,尤其是德累斯顿东部与北部的防线,务必做好应对苏军进攻的准备。”冯·克劳斯对着身边的参谋下达指令,语气坚定,“我们不再是仓皇突围的残兵,有了双核心基地与完整的生产体系,这场仗,我们有信心打赢。”
此刻,德累斯顿与卡尔·马克思城的灯光先后亮起,两座城市如同两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萨克森南部的夜空,也预示着一场决定这支武装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5,800平方公里(以卡尔·马克思城和德累斯顿为核心,控制萨克森州大片区域,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389%)
– 总兵力:22,000人(整合降军、大量招募新兵,形成三个主力步兵团、一个山地团、一个突击炮营的骨架,新增德累斯顿整编部队约2000人,实际作战兵力突破24000人)
– 系统资源:
– 人力:4,200(德累斯顿人口补充,分基地网络人口虹吸效应进一步凸显)
– 石油:850(接收苏军燃油仓库,控制德累斯顿周边小型炼油设施,补给能力翻倍)
– 弹药:1,800(卡尔·马克思城与德累斯顿双军工基地产能叠加,满足短期作战需求)
– 钢铁:2,300(弗赖贝格矿产产出稳定,德累斯顿城市废料回收与工业储备补充)
– 稀有材料:410(德累斯顿精密工业库存注入,支撑高精度装备生产与科技研究)
– 备注:成功实施“分基地网络”战略,以“军事威压+斩首突击”模式攻克德累斯顿,建立卡尔·马克思城与德累斯顿双核心控制区,战时生产与补给体系实现跨越式升级,具备可持续战争能力。新科技【基础装甲战术】研究进度达30%,预计5天内完成。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师级清剿部队已开始集结,美军加强接触线侦察,双线压力下,全军进入战前准备阶段。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