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抗日之飞虎旗》是由作者“南派的神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抗战谍战类型小说,俞程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110689字。
抗日之飞虎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卫戍司令部的命令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第七十四军短暂而紧张的休整。开拔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各师、旅、团。营地瞬间沸腾起来,口令声、哨声、车辆发动机的轰鸣声、士兵奔跑的脚步声混杂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肃杀气氛。
俞济时站在临时军部门前,看着部队开始集结。经过十天的紧急整训,这支军队虽然远未恢复到淞沪战前的水平,但至少不再是当初那支混乱不堪的溃兵了。士兵们穿着勉强齐整的灰布军装,扛着步枪,虽然很多人脸上还带着新兵特有的紧张和茫然,但队列已经初具模样,眼神中也多了一丝被强制灌输进去的纪律性和对命令的服从。
“军座,各师已开始按序列开拔。”参谋长陈式正报告道,“51师为先导,58师及军直属部队随后。”
“好。”俞济时点了点头,“我们也出发。去淳化。”
他没有选择留在相对安全的军部,而是决定亲临一线。他知道,南京保卫战不同于淞沪,这里没有广阔的战场纵深,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他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前线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军部随即转移,跟随在开拔部队的后面,向着南京东南郊的淳化、方山方向前进。沿途所见,触目惊心。逃难的人群扶老携幼,哭喊着向西涌去,与向东开进的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路上挤满了各种车辆、牲口和行人,混乱不堪,大大延缓了部队的行进速度。
俞济时看着窗外混乱的景象,眉头紧锁。这种混乱的民情和交通状况,对于防御作战是极其不利的。
“命令孙长胜,辎重团派出人手,协助疏导交通,优先保障我军开进路线畅通!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俞济时对身边的副参谋长李瀚卿吩咐道。
“是,军座!”
经过大半天的艰难行军,俞济时终于抵达了淳化镇。这里距离南京城约二十公里,是保卫南京东南方向的重要门户。镇子不大,周围是起伏的丘陵和江南典型的水网田地。先期抵达的51师师长王耀武和工兵营长陈国栋已经在镇口等候。
“军座!”王耀武迎了上来,脸色凝重,“地形初步勘察过了。淳化镇本身无险可守,但镇子东面的方山、孔山一带丘陵,是天然的阻击阵地。不过,这里正面相对宽阔,需要部署重兵。”
俞济时没有进镇,直接让王耀武和陈国栋带他上了镇东的方山。站在山脊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东面来的大路,以及周围的地形。
“确实是个打阻击的好地方。”俞济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视野开阔,射界良好。但是,我们的兵力不足,火力更弱,很难形成完整的防线。”
他指向方山和孔山之间的结合部:“这里,是薄弱环节。如果鬼子集中兵力从此突破,很容易将我们分割。”
“军座明鉴。”王耀武点头,“我打算将151旅周志道部部署在方山主阵地,153旅张汉铎部部署在孔山及其侧翼,重点加强结合部的防御。但是……兵力还是捉襟见肘。”
“把军直属预备队(由陆胜指挥,约一个加强营)加强给你,放在结合部后方,作为机动力量。”俞济时果断决定,“你的51师,负责方山、孔山一线的主防御。我的58师,负责防守淳化镇本身,以及向南北两侧延伸,保障你们的侧翼,并作为第二道防线。”
他看向工兵营长陈国栋:“陈营长,工事构筑是重中之重!时间紧迫,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在鬼子到达之前,构建起至少两道像样的防御工事!交通壕、机枪巢、防炮洞、反坦克壕,一样都不能少!重点地段要敷设地雷和铁丝网!”
“是!军座!”陈国墩挺胸应道,“我已经调集了全营所有力量,并征用了部分民夫,连夜开工!只是……材料短缺,钢筋水泥几乎没有,只能就地取材,用木材和泥土。”
“有什么用什么!”俞济时斩钉截铁,“关键是速度和实用性!要把每一处地形都利用到极致!”
部署完51师的防务,俞济时又马不停蹄地赶往58师负责的淳化镇及周边地区。58师在淞沪损失更大,虽然补充了兵员,但战斗力远不如51师。俞济时将师部设在淳化镇内,命令副师长何凌霄具体负责镇区的防御,要求他利用镇内的房屋和街道,构筑巷战工事,准备节节抵抗。同时,派出部队向南北两翼展开,占领制高点和交通要道,建立警戒阵地。
整个第七十四军的防区,以方山、孔山为第一道骨干防线,以淳化镇为第二道支撑点,形成了一个纵深约五公里的防御地带。虽然依旧单薄,但已经是目前条件下所能做到的最好部署了。
随后的几天,第七十四军防区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上万官兵和数千征召来的民夫,在军官和工兵的指挥下,拼命地挖掘战壕,修筑掩体。锹镐与石头的碰撞声,军官的督促声,民夫的号子声,日夜不息。
俞济时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巡视在各个工地上。他深入到连排,检查工事的质量和进度。看到不符合要求的,立刻要求返工。他反复向各级军官强调工事的重要性:“工事是我们的保命符!多流一滴汗,战场上就能少流一滴血!谁在工事上打折扣,就是拿全团弟兄的性命开玩笑!”
他特别关注反坦克措施。深知鬼子坦克威胁的他,命令在所有可能通过坦克的道路上挖掘反坦克壕,设置障碍物。将仅有的十几门37毫米战防炮部署在关键路口,并组织了爆破小组,配备了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准备在必要时用血肉之躯去炸坦克。
炮兵团长李向荣则将所剩不多的火炮分散配置在方山和淳化后方的隐蔽阵地上,精心测算射击诸元,力求在鬼子进攻时能提供最有效的火力支援。
与此同时,侦察部队不断前出,监视鬼子动向。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容乐观。小鬼子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秣陵关、湖熟镇一带,距离第七十四军的防线不足三十公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南京东南郊的上空。
十一月下旬,天气愈发寒冷,阴雨绵绵。官兵们守在刚刚挖好、还透着湿气的战壕里,靠着单薄的军衣和有限的粮食抵御着严寒。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
这天傍晚,俞济时正在淳化镇师部与王耀武、陈式正等人研究敌情,侦察连长浑身湿透、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
“军座!师长!鬼子……鬼子大部队出现了!前锋已经到达上坊镇,距离我前沿不足十公里!兵力很多,有坦克,还有大量炮兵!”
终于来了!指挥所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俞济时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地图前,目光锐利。
“命令各部,立即进入阵地,准备战斗!”
“炮兵,做好射击准备!”
“通讯营,确保各阵地联络畅通!”
“后勤,向前沿阵地输送弹药和食物!”
一条条命令迅速传达下去。第七十四军这台刚刚经过紧急维修的战争机器,开始缓缓加速,迎向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血雨腥风。
俞济时走出师部,登上淳化镇内一处较高的屋顶,向东望去。暮色四合,雨丝如织,远方的地平线一片朦胧。但他仿佛已经能听到鬼子坦克的轰鸣和炮火的怒吼。
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无可阻挡地碾向南京。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带领这支重新凝聚起来的军队,在这金陵城外,用血肉之躯,为身后的这座城市,争取哪怕多一天、多一小时的时间。
“小鬼子……”俞济时低声自语,声音冰冷如这江南的冬雨,“来吧!让我看看,你们要流多少血,才能踏过我们第七十四军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