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祖龙临明》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辉煌741”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秦始皇嬴政,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6317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祖龙临明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十八章:三雄汇聚,诡谲云波
吴三桂降清,满洲八旗入关的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北京地区本就紧张到极点的局势。嬴政有意将这个消息透露给李自成,效果立竿见影。
顺军大营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和混乱后,攻势彻底停止。那面高高悬挂在德胜门上的、染血的“闯”字大纛,此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嘲讽,提醒着李自成他此刻尴尬而危险的境地。
前有坚城难下,城内是那个手段酷烈、用兵诡谲的皇帝;身后,却是比明朝更加凶悍、且以吴三桂关宁军为前导的满洲虎狼之师。他李自成,这个刚刚在西安称帝的“大顺皇帝”,转眼间就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险境。
顺军中军大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刘宗敏伤势未愈,脸色惨白地坐在一旁,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眉头紧锁。
“陛下,如今之势,于我大顺极为不利啊。”牛金星捻着胡须,忧心忡忡,“明朝皇帝虽困守孤城,然意志坚定,守御得法,急切难下。而建虏骤至,兵锋正锐,吴三桂那条老狗又熟悉关内情势……若我等与北京拼得两败俱伤,岂不让建虏坐收渔翁之利?”
李自成脸色阴沉,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原本以为北京已是囊中之物,没想到城里的崇祯突然变得如此难缠,更没想到吴三桂会如此干脆地引狼入室!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李自成沉声问道。
宋献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陛下,明朝皇帝故意将此消息透露给我等,其意不言自明,乃是想驱虎吞狼,让我等与建虏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则,此计虽毒,却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哦?”
“陛下请想,建虏此来,所图者大,绝非仅仅一个北京城。我等与明朝,在彼眼中,皆为敌寇。但相比之下,占据北京、拥有正统名分的明朝皇帝,必然是建虏首要铲除的目标。而我大顺,或许……可暂避其锋,甚至……”宋献策压低了声音,“可借此良机,与北京……虚与委蛇。”
“与崇祯合作?!”刘宗敏猛地抬头,牵动了伤口,疼得他龇牙咧嘴,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非是合作,乃是权宜之计。”牛金星接过话头,“我等可暂缓攻城,甚至做出后撤姿态,让明朝皇帝去正面抵挡建虏兵锋。待其双方拼得筋疲力尽,我等再挥师东进,届时,无论是收拾建虏残局,还是再取北京,皆易如反掌!”
李自成目光闪烁,显然心动了。这是个极其现实而冷酷的策略。让他放下与崇祯的仇恨暂时不难,毕竟生存和利益才是第一位。但问题是,城里的那个崇祯,会相信吗?他又会作何反应?
※※※
就在顺军高层密议的同时,嬴政也在乾清宫内进行着紧张的推演。他相信李自成能看懂他传递信息的意图,但他绝不指望流寇出身的李自成会有什么信义可言。所谓的“联合”或“默契”,不过是刀尖上的舞蹈,随时可能被任何一方的算计戳穿。
“陛下,据探,顺军已停止攻城,部分前沿部队甚至有后撤迹象。”骆养性禀报道。
“建虏动向如何?”嬴政更关心这个。
“多尔衮与吴三桂合兵后,进军速度极快,先锋已过蓟州,距通州不足百里!其斥候游骑,已与我军外围哨探发生接触!”
来得真快!嬴政心中一凛。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传令下去,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守军,进入最高戒备!所有火炮,优先保障东面城墙!宋应星改进的那些‘大家伙’,都给朕拉上去!”嬴政口中的“大家伙”,是宋应星集中工匠之力,利用残存的最佳材料和之前积累的经验,紧急铸造的几门重型红衣大炮,虽然数量稀少,但被视为对抗清军可能拥有的同类火器的关键。
“另外,”嬴政看向王之心,“派去接触顺军的人,有回信了吗?”
“回陛下,尚未有实质性回复。顺军方面戒备森严,似乎……也在观望。”
嬴政冷哼一声,并不意外。李自成是在待价而沽,想看他和多尔衮谁先出牌,谁能给出更好的条件,或者……谁先露出败象。
“不必等他们了。”嬴政断然道,“朕也没指望真能与流寇同心。传朕旨意,将库存最后一批肉食取出,犒劳东面城墙守军!告诉他们,真正的考验来了!他们的身后,不再是闯贼,而是欲亡我华夏社稷、毁我衣冠文明的蛮夷!此战,关乎国运,关乎血脉!凡有临阵畏缩者,不仅自身军法从事,其家眷亦永世不得录用!”
他将对抗清军的性质,拔高到了“华夷之辨”和文明存续的高度,这是最能激发汉民族将士血性和责任感的口号。
※※※
崇祯十七年四月下旬,历史的车轮终于滚到了北京东郊。多尔衮率领的满洲八旗主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合流,旌旗蔽日,刀甲鲜明,一股不同于农民军的、属于正规精锐军队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他们在通州一带扎下连绵大营,与西面李自成的顺军大营,以及中间的北京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微妙态势。
清军大营,王帐之内。
年仅三十余岁的睿亲王多尔衮,正值壮年,目光锐利,气度沉稳。他听着吴三桂关于北京城防和城内皇帝近期变化的汇报,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
“如此说来,那南蛮子皇帝朱由检,近来像是换了个人?”多尔衮饶有兴致地问道。他口中的“南蛮子”带着满洲贵族特有的轻蔑。
“回王爷,确实如此。”吴三桂躬身回答,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复杂,“此人以往优柔寡断,内外失据。然自臣离京后,其行事骤变,手段酷烈,整肃内部,提振军心,更兼用兵诡诈,李闯在其手下屡屡受挫。前几日,其甚至派死士夜袭李闯大营,夺其帅旗……”
“哦?”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冰冷的算计,“倒是个有趣的对手。不过,再如何挣扎,也改变不了大局。”他顿了顿,看向吴三桂,“李自成那边,有何动静?”
“李闯已停止攻城,似有观望之意。”
多尔衮笑了,那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自信笑容:“他是在等,等我们和北京拼个两败俱伤。蛮子就是蛮子,只会耍弄这些小聪明。”
他站起身,走到帐外,遥望西方那座巨大的城池轮廓:“北京,我大清要定了。李自成,若识时务,或可留他多活几日,若是不识趣……”他没有说下去,但话语中的杀意已然明了。
“吴将军,”多尔衮转向吴三桂,“明日,你率本部兵马为前锋,至北京城下亮相。让城上的人看看,背叛大明的下场,也让他们知道,我大清天兵已至!”
他这是要借吴三桂来打击城内守军的士气,同时,也是在试探李自成的反应。
※※※
次日,北京东直门外。
吴三桂率领数千关宁铁骑,盔明甲亮,阵列于城墙一箭之地外。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曾经的明军精锐,此刻脑后都拖着一条丑陋的金钱鼠尾辫,旗帜也换成了大清的龙旗。
城头之上,守军一片哗然!尽管早已得知吴三桂降清,但亲眼见到昔日同袍以如此面目出现在敌军阵中,那种冲击力和背叛感依然强烈无比。
“吴三桂!你这认贼作父、数典忘祖的汉奸!”
“无耻之徒!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
怒骂声从城头传来。吴三桂端坐马上,面色阴沉,对城上的咒骂充耳不闻,只是死死盯着城楼方向。
嬴政在侍卫簇拥下登上东直门城楼。他看着城下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看着那刺眼的辫子和旗帜,眼中没有任何愤怒,只有一种俯瞰蝼蚁般的冰冷与漠然。
“吴三桂。”嬴政的声音通过侍卫传递,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朕,记得你吴家世代深受国恩。朕,亦曾对你寄予厚望。”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如同九天雷霆,炸响在城上城下所有人的耳边:
“然你!为一己私利,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引胡虏入我华夏!裂我疆土,害我黎民!此罪,滔天!此恶,罄竹难书!”
“今日,朕就在这北京城头告诉你,也告诉天下人!”
“凡叛国投敌者,虽远必诛!凡引狼入室者,九族尽灭!”
“你吴三桂的名字,将永刻于史书之上,受万世唾骂!你之魂魄,永世不得归乡!”
这番话,如同最恶毒的诅咒,又如同最终的审判,狠狠地砸在吴三桂的心头,让他脸色瞬间惨白,握着缰绳的手都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城头上的守军则听得热血沸腾,齐声怒吼:“虽远必诛!九族尽灭!”
嬴政不再看城下的吴三桂,仿佛多看一眼都会污了眼睛。他的目光越过关宁军的阵列,投向了更后方那烟尘滚滚、代表着满洲八旗主力的方向。
他知道,与李自成那种内部矛盾不同,与多尔衮和满洲之间,是文明与野蛮、征服与反征服的生死之战,绝无任何妥协余地。
就在东直门外剑拔弩张之际,西面德胜门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异动。顺军大营辕门大开,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部队缓缓而出,但并非朝向北京,而是……向着东北方向,清军大营的侧翼运动!
李自成,终于动了!他不是进攻北京,也不是撤退,而是以一种极具威胁的姿态,卡在了北京与清军之间!
三方的第一次无声交锋,就在这北京城下,以这样一种诡谲的方式展开。
嬴政站在东直门城楼,感受着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巨大压力,嘴角却缓缓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水,已经搅浑了。
接下来,就看谁先沉不住气,以及……海上那最后一根稻草,何时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