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这本都市脑洞小说造成的玄念太多,给人看不够的感觉。杨鲁环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造,但是故事起伏迭宕,能够使之引人入胜,主角为陈墨。喜欢都市脑洞小说的书友可以一看,《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小说已经写了161753字,目前连载。
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一、破壁之境,内求之始
昆仑秘境的冰洞深处,陈墨已站桩七日。
他保持着形意三体式的姿态,左腿微屈如弓,右腿挺直似箭,双手环抱于胸前,掌心相对却不接触,仿佛捧着一团无形的气。冰洞的寒气在他周身凝结成白雾,却始终无法侵入三尺之内——化劲圆满的肉身早已能自主调控体温,此刻的坚守,是为了突破那层看不见的壁垒。
“气血流转速度稳定在0.8m/s,经脉导通率100%,但丹田能量密度始终在临界值徘徊。”智能手环的播报声被寒气过滤得有些失真,屏幕上的能量图谱像一片湍急的河流,虽汹涌却无法汇聚成潭。
陈墨的意识沉入体内。化劲阶段的“气血如汞”已臻完美,他能让能量顺着经脉流淌到身体的任何角落,可“丹劲”需要的不是“流”,而是“凝”——就像将奔腾的江河压缩成一颗坚硬的冰珠,这与他过去三十年对“力”的认知完全相悖。
第七日黄昏,冰洞顶部的冰棱突然坠落,砸在距他半步的地方。在常人反应的千分之一时间里,陈墨的气血本能地涌向肩头准备防御,却在触及丹田的刹那猛然醒悟:“化劲是‘御’,丹劲是‘收’。连外界的惊扰都无法隔绝,何谈凝聚?”
他缓缓闭上眼,将所有感知从外界抽回,专注于小腹深处的“丹田”——那片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对应位置的区域,在武道认知里,是能量的本源。抱丹坐胯的法门在脑海中流转:“胯如坐桶,腰似磨盘,气如悬珠,意似钢针……”
二、抱丹坐胯:体内奇点的锻造
抱丹坐胯的第一步,是“胯锁”。
陈墨调整站姿,将重心完全沉入右腿,左胯微微内收,仿佛坐在一个无形的桶上。智能系统的三维模型显示,他的盆骨与脊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支撑结构,每个关节的承重都精确到克——这是“坐胯”的精髓,用骨骼而非肌肉承重,为能量凝聚腾出空间。
“检测到胯部肌群放松度达91%,骨骼承重效率提升47%。”系统提示,“但丹田周围的能量仍呈弥散状,需要更强的‘意念牵引’。”
陈墨想起《金丹直指》中的描述:“以意引气,如磁石吸铁。”他尝试用超频状态下的100倍专注力,在意识中构建一根“能量针”,从百会穴到涌泉穴,贯穿全身的能量流都被这根“针”牵引着,缓缓向丹田汇聚。
起初,能量流像顽皮的游鱼,刚靠近丹田就四散游走。他便配合“虎豹雷音”,发出低沉的“呜”声——28Hz的共振让经脉内壁微微震颤,仿佛给能量流的路径加了层“防滑垫”。三天后,第一缕能量终于在丹田“扎根”,形成一个米粒大小的光点。
“危险!能量密度骤升!”系统警报尖锐响起,“丹田区域温度已达43℃,超过安全阈值!”
陈墨额头渗出冷汗。这就是抱丹坐胯的凶险之处:凝聚的能量会产生剧烈摩擦,温度每升高1℃,对经脉的压力就增加一倍,稍有不慎就会像高压锅爆炸般撑裂血管。他立刻改用瑜伽的“清凉呼吸法”,用意念引导鼻腔吸入的冷气下沉,像给丹田敷上一层冰膜。
温度在39℃稳定下来。陈墨看着意识中那个微微跳动的光点,突然理解:所谓“抱丹”,不是强行压缩,而是“诱捕”——用意念做“网”,用呼吸做“绳”,让能量心甘情愿地“住进”丹田。
三、血核初成:从“力”到“势”的蜕变
第十四天夜里,昆仑降下暴雪。
陈墨在冰洞中的站桩已持续半月,期间只服食过三颗特制金丹——丹劲修行需要极度的能量纯净,普通食物的杂质会干扰凝聚。此刻,他的意识世界里,丹田处的光点已长成鸽子蛋大小的血红色球体,表面流转着细密的纹路,像一颗浓缩的心脏。
“这就是‘血核’?”他用意念触碰血核,球体立刻释放出一股暖流,顺着经脉涌向四肢,原本因久坐僵硬的身体瞬间恢复灵活。
系统的检测报告让他振奋:“血核能量密度达2100J/cm³,相当于TNT炸药的1.7倍,但处于稳定约束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自主吸收环境能量,不再依赖外界补给——这是‘圣胎’的初级特征!”
血核的诞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陈墨走出冰洞,发现自己对“力”的感知变得截然不同:雪花落在肩头,他能“看”到雪花结晶的分子结构;风吹过松林,他能“听”到空气流动的力学轨迹。有次张老掷来一枚铜钱,在铜钱距他胸口还有半尺时,血核突然微微震颤——他还没来得及思考,身体已自动侧移,铜钱擦着衣襟飞过,边缘的气流甚至没吹动他的发丝。
“这是‘见微知著’的雏形。”张老抚须赞叹,“血核就像个超灵敏的传感器,能捕捉到最细微的能量变化,比化劲的‘蝇虫不能落’更进一层——对方还没发力,你已感知到他的‘势’。”
陈墨尝试将这种感知融入生活。吃饭时,筷子夹菜的力度能精准到0.1克,既不会夹碎豆腐,也不会让米粒滑落;走路时,脚掌落地的角度永远与地面呈53度黄金角,每一步都恰好避开地砖的缝隙;甚至与人交谈时,他能通过对方声带振动的细微变化,预判出下一句话的情绪。
“这才是丹劲的核心:不是力量更强,是‘提前一步’。”他在修行日志中写道,“化劲是‘以快破巧’,丹劲是‘以知破快’——知道对方要做什么,比做得更快更重要。”
四、至诚之道:直觉即真理
第三十天,陈墨结束了冰洞闭关。
他回到智核总部,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积压的决策案。往常需要超频分析三天的跨国并购案,此刻只需扫一眼文件,丹田的血核便微微发热,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最优方案——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更像“直觉”的指引。
“这是‘至诚之道’?”他想起古籍中的描述,“至诚者,能先知祸福,洞察人心。”
为了验证,他让张恒模拟了1000种商业危机场景。当张恒描述“欧洲分部数据泄露”时,血核传来刺痛感,直觉告诉他“内鬼是安全主管的助理”;当提到“新能源材料价格暴涨”时,血核却很平静,直觉指引他“三个月后价格会暴跌,因澳洲新矿投产”。
事后验证,1000个场景中,直觉的准确率高达98.7%,远超AI的89.3%。更惊人的是,血核的“预警”往往带着情绪色彩:危险时是刺痛,机遇时是温暖,不确定时是轻微的瘙痒——这比冰冷的数据更直观。
这种直觉甚至能作用于武道。在与暗劲高手的切磋中,对方的拳还没使出,陈墨已通过血核对“拳势”的感知,提前半步封住去路;面对多人围攻,他不必回头,也能知道身后之人的攻击角度,仿佛周身长了无数只眼睛。
“以前练拳是‘用脑子打’,现在是‘用心打’。”陈墨对张老说,“血核就像个经验数据库,把我所有的武学知识、战斗记忆都压缩成了‘直觉’,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最优反应。”
张老却提醒:“至诚之道,最忌‘恃直觉而废思虑’。直觉是‘捷径’,不是‘唯一路径’,就像血核需要能量滋养,直觉也需要知识灌溉,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
陈墨深以为然。他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刻意平衡直觉与理性:用直觉锁定方向,用分析填充细节;用直觉察觉风险,用数据验证应对——就像抱丹坐胯时,既要有凝聚的决心,也要有控温的智慧。
五、拳融于生活:丹劲的日常修行
成为丹劲后,陈墨的“练功”不再局限于武道馆。
在智核的食堂里,他用筷子夹起一颗花生,手腕转动间,花生壳自动裂开,果仁落在碗里——这是将化劲的“卸力”融入了夹菜的动作;在会议室里,他坐在椅子上,看似随意的坐姿却暗合“抱丹坐胯”,胯部的轻微转动能让气血在会议的两小时内持续滋养血核;甚至在批阅文件时,握笔的力度会随着思考节奏变化,笔尖的压力传导至丹田,竟能帮助梳理混乱的思绪。
“丹劲的修行,是‘去刻意化’。”他在给武道顾问团的信中写道,“明劲要‘练’,暗劲要‘养’,化劲要‘融’,丹劲要‘忘’——忘记招式,忘记发力,让血核的感知成为本能,让能量的流动顺应自然。”
有次他在实验室观察纳米机器人的运动,忽然发现机器人避开障碍物的轨迹,与自己化解攻击时的身法惊人相似。血核微微发热,一个念头闪过:“用丹劲的‘见微知著’优化机器人的避障算法!”
三天后,基于血核感知模式的新算法诞生,机器人的避障效率提升了300%,且能像陈墨一样,提前预判障碍物的移动趋势。“这就是‘拳融于生活’的真谛。”陈墨看着机器人灵活穿梭的身影,“武道不仅是强身,更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丹劲,让这种理解变得更直接、更深刻。”
深夜的智核总部,陈墨站在星图穹顶下,运转血核。丹田处的血核与头顶的星光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仿佛天地间的能量都在顺着某种无形的路径,汇入他的体内。
他知道,丹劲不是终点。血核还能继续压缩,直到“打破虚空”——那是古籍中描述的境界,能让能量穿透物质的阻碍,触及更本质的存在。但此刻,他更享受这种“内外通明”的状态:肉身是舟,血核是帆,直觉是罗盘,载着他在探索未知的航程中,既稳健,又轻盈。
丹劲的修行,终究是与自己的对话。当血核在丹田中静静跳动,当直觉与理性达成平衡,当拳术真正融入一呼一吸,陈墨明白:所谓“向内求索”,不是为了封闭,而是为了以更完整的自我,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